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生成与培育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现代化的法律意识是推进民主法治国构建的内在驱动力,是内化科学良善法条精神的主体/主观要求,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本文从对法律意识概念本体的现代性展开及其功能分析为切入点,以一种客观且多元的视角审视本土历史与现实境遇,在深入发掘法治“孝公难题”的现代解答吁求、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及化约公民“伪违法”悖论的多重背景下,交叠证成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转型的急迫性,清理了法治建设的思路障碍,达致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固的正当性前设目的。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一种社科法学的分析理路,以百度帖吧为平台,通过对典型个案法大10·28案件的实证分析,在对当事人个体及案外“围观”群体的双重考量下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病灶作出了时代性的诊断,依此为基石,立足本土国情,经由SWOT分析法,深入探求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在全面把握转型境遇的前设下提出并着力论证从人权保障、制定良法、公正司法及落实普法等方面做出对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向的战略构想,以期为我国民主法治国的建构提供强大的主体精神动力。
其他文献
我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抢劫罪——笔者注)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是我国刑法所特有的关于抢劫罪的一种表现形式。立法者通过法律拟制技术的运用,
2007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和2008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司法解释,初步建立了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相对城市社区更为传统的农村社会,生育决策也呈现出少子、无男性偏好的趋势。以往研究表明,我国育龄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而提供的物质帮助,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和特殊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残疾人而言,享受国家保障的安全、健康、幸福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