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统计局,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进城农民工的群体规模将继续扩大,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自身能力不足和外在制度制约以及社会偏见等因素导致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一情况,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对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实质是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有两个:客观上农民工与城市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城乡二元制度下不仅无法享受到城市的公共福利,而且缺乏相关社会保障和有效的权利诉求途径;主观上农民工对城市心存排斥,存在“过客”心理,没有归属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不愿意离开生养他们的土地,一部分农民工从内心深处不愿意转变为市民。因此农民工市民化的最终实现,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分析得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客观条件;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观条件;政府政策制度的改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保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农民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界定了农民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说明了农民工市民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行性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三是从推进城市化进程、改革相关制度、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改变自身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为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