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造成了一系列污染,尤其近年来湖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促使鄱阳湖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湿地的生态平衡持续被打破。因此,保护好鄱阳湖湿地,将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公约》的承诺,展示中国对生态环境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威望。与此同时,中共“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不断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仅驻足于环境战略领域,更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而在生态文明理论框架下探索湿地等独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则能够推动对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本条件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章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博弈分析、生态安全评价而挖掘鄱阳湿地生态安全的演变与现势性情况。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视觉上,鄱阳湖湿地流域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攀升,建筑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表明该地区非农化趋势显著;(2)在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问题上存在地方政府、污染源企业和农户等三个核心利益攸关主体;惩戒变量对政企合规运作具有震慑力,能够平衡公利而抑制私欲,确保环境效益和农户利益;(3)在研究区域内,庐山市综合评价值、压力子系统及响应子系统得分均居首位,万年次之;(4)除庐山市、万年县和余干县外,其他县(区)的综合评价值均介于(50,60)且协调度子系统与其正相关(均小于0),表明研究区域内普遍存在环境、社会、经济等压力,造成当下湿地生态安全危机。综合以上研究结论,特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防控措施与建议:(1)调整产业结构,掌控发展与保护平衡关系,控制区域生态安全压力;(2)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绿色发展,推动农地流转,缓解区域生态安全危机;(3)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形成有效监督模式,规避区域生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