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接球移动速度、接球来球轨迹、接球部位、接球的不同时态等指标对2011年第15届亚洲杯足球比赛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不同对抗状态、不同移动状态的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将比赛过程中的,球队各种接控球状况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使统计的指标更接近于实际比赛,从而全面的了解第15届亚洲杯前四名球队的接控球实际情况,为我国今后各级足球的训练、比赛和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和依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1年第15届亚洲杯比赛中不同状态接控球特征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日本队在亚洲杯比赛中基本技术的运用与选择水平较高。每一个人接球这一下都不需过多调整,不是为接球而接球,接球前就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没有任何多余。体现球员的技术,意识,球商,对时间、空间的判断,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在本届亚洲杯比赛过程中,中前场传接球的主要特征是以地面接球为主,空中的传接球为辅,接地面球的成功率直接影响一个球队对球的控制与配合之间的衔接。3、单从接球前三种位移状态的使用次数来看,越重视配合与控制的球队,接球前的中慢速接球状态与快速接球状态越多。4、从接球时的三种不同位移状态来看接球的成功与否,不单单取决于接控球技术,还需要接球前合理的跑位、同伴准确的传球与恰当的传接时机。5、球员接球后不同位移状态处理球中能看出,无论是原地、中慢速还是快速处理球的成功率都取决于接球前位置的选择、对场上形势的观察、同伴对防守球员的牵制等等因素。6、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欧美整体水平的大幅提高,在中后场甚至中前场给对手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对球员接控球的时间、空间、技术运用能力要求更高。而亚洲杯前四名球队同欧美足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7在中场三个区域,接球主要是以控球为主,调动防守球员为辅,而到了前场三个区域,接球前的位移则主要是以摆脱防守球员创造接球空间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