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环境社会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将着眼点放在事关我国整体生态安全和民族稳定的西北地区,重点选择区位相邻的定西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分析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三个区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上游,从地形特征看,分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从文化背景看,分属汉族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从生活方式来看,分属汉族农耕生活方式,藏族农牧生活方式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回族生活方式。三地无论从文化特点、生活方式、民族构成来看,都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目前西北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着眼于单一民族区域,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结合时间序列的相关分析和对比研究仍属空白。文章从三个西北民族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入手,整合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应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开展定性研究,采用生态足迹开展定量研究,借助神经网络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开展多视角的环境影响研究,为弘扬各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和谐和环境友好社会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并填补了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本次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总结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出以往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相关研究的理论不足,以此为基础,引入后续研究。第三章介绍了定西、甘南和临夏三个民族地区的区域概况,对民族地区生活方式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应用生态足迹分别分析三个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开展从微观到宏观的解析,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各自的发展趋势。第七章从多视角对三个民族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神经网络GNN模型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第八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规律,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结论。通过研究发现:①三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通过服饰、饮食、居住、用能等物质要素和禁忌、态度等精神要素对环境产生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中,物质要素作用越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精神要素作用越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越大。在物质要素中,饮食对环境的压力达到8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中肉类的不断增多,对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增大。②三地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定西属于黄土高原,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很早就融合到汉族农耕文化之中,农耕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甘南位于青藏高原,草场面积广阔,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较少,很长时间以来,农牧的生活方式没有大的改变,仍然保持着较原始的状态,农牧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较大。临夏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汉族农耕文化和藏族农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介于二者之间。③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种植业影响下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较小,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定西的种植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环境可以承载较多的人口。甘南农牧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因此,甘南的面积最大,承载的人口最少。临夏由于土地面积最小,人口众多,现有的环境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口,加之经商的历史传统,临夏选择通过贸易的形式来缓解本地环境压力。④三地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与其所处阶段有关。1980-1990年为发展阶段,三地进入了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临夏出现了环境赤字。1991年-2000年为平稳阶段,随着相关环境问题的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生活中的环境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进入稳定状态。2001年以后为爆发阶段,20年来人类对于环境影响的滞后作用体现出来,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陡然加大,临夏已经出现大幅度的生态赤字,定西的环境容量已经接近饱和,甘南对环境的影响再次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