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成分C3、C4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系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ICH后引起机体和脑组织局部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在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形成水肿带,继发引起神经细胞及其轴突的变性、凋亡,导致ICH 患者生存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不能有效地适应日常的生活。通常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解剖隔离,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限制血浆中补体成分进入脑组织内。虽然,脑组织自身能够合成少量补体,诸如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能合成补体成分,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内的补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只有当BBB 破坏时,血浆与中枢系统的抗原物质接触时,使补体沿着不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激活,从而破坏了脑组织内原有的补体系统的平衡。补体成分C3在补体中的含量最高是两条激活途径的交汇点及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枢纽核心因而测定补体C3 的去向可以充分反映补体的活化功能和状态;而且补体成分C4 在介导补体损伤方面亦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补体成分与水肿关系的研究多基于动物实验,结合临床的很少。因此,本课题将对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形成与补体C3、C4 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补体成分在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有可能为临床治疗血肿周围组织水肿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期
其他文献
背景:山东省麻风防治工作始于1955年;到1980年,麻风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大幅度下降。1986年开始在全省实施联合化疗(multidrugtherapyMDT),1994年麻风病达到卫生部部颁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