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和泪的文学”是郑振铎重要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作为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家,郑振铎倡导文学关注现实,直面社会人生中的苦难艰辛,剖析底层民众真实的生存和精神境遇。同时,他又要求文学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反映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寄托,表现诗意的艺术审美。反映在小说创作上,郑振铎的四类小说或针砭时弊,揭露黑暗,或深入家庭,剖析民性,抑或借助历史与神话的外衣,表达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深切关怀,在现实批判中显示出浪漫抒情倾向,执意破除“无病呻吟”的哀怨和腐朽落后的旧制度,重建真实与温情的新文学、新社会。从中外思想渊源看,“血和泪的文学”从提出、阐释到实践,体现着中国传统“不平则鸣”的文学品格和“治国平天下”的庙堂精神。同时又深受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影响。经历了数十年艰苦的现实磨炼和斗争实践后,在深刻的思想与纯熟的技巧共同推动下,“血和泪的文学”在三十年代中期达到成熟。笔者从“血和泪的文学”提出、阐释入手,对郑振铎的“初期问题小说”、“家庭小说”、“神话小说”和“历史小说”进行梳理解读,试图发现“血和泪的文学”从宣传主张到实践创作之间的逻辑联系,发现这是郑振铎文学生命中始终坚守的文学信仰之一。进而思考郑振铎如何在破“假”立“真”、破“旧”立“新”的过程中,竭力调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平衡,在“血和泪”的思想和小说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着宏大的文学理想和社会抱负。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分为两节,分别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选题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对文中提及的“血和泪的文学”等概念做简单解释。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从个人、社会、文学和思想四重背景、概念界定和阐释以及中西思想渊源三个方面考察郑振铎与“血和泪的文学”,挖掘作为思想的“血和泪的文学”蕴含的理论内涵、创作观念和革命美学,并探讨这一思想的形成与中西思想文化的渊源。进而指出这一思想既是中国“不平则鸣”文学传统进入现代社会后的延续,特别是“兼济天下”的庙堂精神指向所在。同时,又是在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影响下的结晶。第二章则从理论阐释过渡到实践创作,从“初期问题小说”、“家庭小说”、“神话小说”和“历史小说”四个方面分析“血和泪的文学”的实践意义,展示了郑振铎从宣传倡导到亲身实践的发展历程,并从人道主义的同情、国民性格的启蒙、神话想象的反抗和阶级忠义观四个方面追求“血和泪的文学”宏大理想,这一实践客观上也丰富了“血和泪的文学”的思想。第三章思想和实践两个层次认识、评价“血和泪的文学”成熟性的表现。这种成熟,首先是思想自身学理性内容的深化,特别是阶级观点、唯物史观的注入、融合。其次是小说实践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逐步达到纯熟。在思想层面,从文学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认识它所带来的深刻意义。在文学上,它要求破“假”而立“真”,在社会上要求破“旧”而立“新”。在艺术层面,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方面认识“血和泪的文学”蕴含的丰富艺术特色,特别是对多重空间的构造、人物描写和心理分析的纯熟。最后,郑振铎真诚、坦率、质朴的性格化作平实、真挚的文学个性,成为“血和泪的文学”成熟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结语部分指出“血和泪的文学”是郑振铎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重要文学思想,并在长期历史斗争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学实践。从倡导文学革新到推动社会革命,郑振铎借“血和泪的文学”表达了他严肃的文学认同与崇高的使命担当,蕴含的是他对民众解放、思想启蒙、社会现代化的强烈渴求,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