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节选)翻译报告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kym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世界文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中国西部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民族的振兴。本论文是以西部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做出的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节选自盖山林,盖志义所著《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一书的第六章“现代启悟篇”,该书主要讲述西部各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取得的成就。该论文选取文本包含环境科学、林学、农学等多个学科,行文夹叙夹议,还有说明。笔者借助翻译学功能派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初步研究和探索该文本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技巧,并试图通过目的论理论中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以及赖斯对文本功能的三类划分:即“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祈使功能”来解决生态文本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对于翻译中涉及的难点,即词汇,短句,长句,语篇,修辞做出如下处理:从文本信息功能出发,变通及归化词汇中具有的文化内涵;对短句的表达进行归化和显化处理;以语篇连贯原则为指导,处理长句句内逻辑和顺序,同时对语篇的处理则突出文本交际功能,以及在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修辞异化。通过翻译实践,笔者认为:汉语词汇译入英文时需要克服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努力达到两种语言内涵和表达的平衡,准确完成传递信息的交际任务。汉语中存在多学科术语近义词,英文译文中需要仔细分辨,不可“一言以蔽之”。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具有差异,需要在英文译文中采用归化或显化方法,产生译入语接受的译文;汉语句内、句间和语篇逻辑需要在英译中增加语法、词汇和句序上的衔接;有时汉语中的语气需要在英文中以情态动词显化。汉语修辞手段本质上基于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想,需要在英译中有所取舍,即以传递信息为最主要目的,尽量保留修辞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是英汉翻译项目的翻译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本是美国女作家玛利亚·莫恩(Maria Murnane)的励志小说《等待雨季》,小说主要讲述了离异女性达芙妮从人生低谷走向新生的故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基质金属蛋白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值对于肝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分析台州恩泽医疗集团路桥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但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污染问题也越发严重,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的
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紧密相关。如果忽视这些因素且将译作置于真空之中,单纯从字面语法出发,便可能扭曲译者的原意,进而对译本做出不恰当的评价。翻
斯蒂芬·凯勒(2009:249)曾谈到,莎士比亚善于利用各种修辞去铸就其永恒的艺术作品,修辞手法在其戏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通感手法不容小觑。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