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性问题缘起于南北朝时期涅槃师关于《大般涅槃经》中对“佛性本当”问题的讨论。地论师和摄论师把“佛性本当”问题与阿赖耶识、真如的关系放在一起解释,使得这一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在陈唐时期,天台宗的智顗首先在《金光明经玄义》、《法华经玄义》等中对佛性理论作出解释,智顗创造性地把三般若、三佛性、种子结合起来,形成三因三佛性的理论体系。了因佛性种子与缘因佛性种子称为性德,修德即是观照般若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方便般若,也是道种智与一切智;智德即是一切种智;正因佛性作为实相般若,即是般若所显了的真实法身;合起来就是涅槃义,这成为天台宗重要的思想来源。隋唐时期,佛教开始中国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融合有中国思想的佛教理论。至中唐,华严、禅宗、唯识诸宗兴起,人才辈出,各阐宗风,佛性问题也在各自著作中得到新的解释。天台宗的思想也受到新出经典的影响,天台九祖荆溪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把当时盛行的《大乘起信论》引入天台理论,导致智顗解释天台宗的佛性理论,从性具说移向心具说。在此之后,天台宗又引入了华严宗一些佛性学说,对于佛性的理解与智顗那个时代有明显差异。所有这些,都为宋代的山家、山外长达三十年的争论埋下了种子。在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事件中,天台宗遭到致命打击,僧尼还俗,教典被毁,寺院破败,发展一度处于低迷状态。四明知礼是北宋中兴天台思想的重要人物。知礼用“性具随缘论”和“理毒性恶”论继承和发展了智顗的思想,知礼的佛性理论从“内外不二门观”及“即妄心显真观”这两方面做到与禅修相结合。“一念三千”包括心造和事造,心造即是性具染净,事造即十方三世法。在知礼看来华严宗的“性起论”就是“别理”,知礼认为华严宗所认为的“真如”是在差别的事相之外某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体。在山家、山外之争中,知礼作为论争的主力军,对山外派的佛性理论进行了猛烈批判。知礼依“妄心性具”批判“无染而染”,依“缘理断九”批判“唯真心观”,知礼在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种子说和性具思想来解释佛性问题的模式。知礼的佛性理论对后期台净合流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