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国家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似有增加趋势,重症也常有报道。本病属于中医的“泄泻”范畴,主要由于湿热与脾胃气虚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在临床上至今没有特异性根治的措施,从己有的报道看,参与UC发病机制的因素有免疫、遗传、环境、自由基损伤等,其中特别是某些细胞因子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的]
观察黄芩汤加减治疗湿热型UC患者的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比较它与西药柳氮磺吡啶(SASP)的疗效,并观察两药的不良反应。
[方法]
应用黄芩汤为主加减,与柳氮磺吡啶对比治疗82例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黄芩汤加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症状,疗效显著而确切,明显优于传统的西医柳氮磺吡啶治疗方法。
病理学方面:黄芩汤加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结肠溃疡、糜烂、粘膜出血、充血水肿等炎性症状,使患者结肠粘膜恢复正常;并且可以使患者病变粘膜表面和隐窝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减轻,微绒毛和杯状细胞恢复正常,凋亡细胞显著减少。
不良反应方面:黄芩汤加减毒副作用小、无传统柳氮磺吡啶疗法的恶心、食少、腹泻、失眠、上腹痛、头晕、皮疹、腰酸、浮肿、肝功异常、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结论]
黄芩汤加减治疗湿热型UC患者的疗效确切,对临床表现、病理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疗效优于SASP,且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小,是治疗湿热型UC的理想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