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胶体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变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CNP抗炎机制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kutrai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失血性休克是创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救治的重要措施,用以恢复并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减轻机体损伤。然而,在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通过复苏恢复正常血容量后,一部分患者仍然面临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征发生的危险。研究表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微循环障碍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首先,失血性休克及其复苏过程中缺血再灌损伤会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破坏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导致肠道内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次,休克复苏会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进一步影响组织微循环功能,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相关。因此,液体复苏作为失血性休克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恢复和维持正常循环血容量的同时,还应该减少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产生,改善血流变特性和微循环功能。以往研究发现,复苏液的种类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血流变特性、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相关,直接影响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在前期临床调查中,我们发现,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复苏液的选择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的研究中,临床常用的人工胶体复苏液羟乙基淀粉(HES)130/0.4、HES200/0.5以及琥珀酰明胶(GEL)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复苏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血流变的差异性影响尚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所以,在第一、二部分实验中,利用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目前常用的人工胶体复苏液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复苏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血流变特性的不同影响,为战场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复苏液的选择提供思路和实验依据。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在扩容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利用抗休克药物抑制休克后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目前,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功能的抗休克药物研发是失血性休克救治研究中的热点。C型利尿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是利尿钠肽家族重要成员,其生物学作用广泛,具有利钠排尿、舒张血管等功能。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在充分扩容后,CNP能够发挥减轻组织水肿、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等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休克药物。以往研究表明,在血管球囊损伤动物模型中,CNP能够降低血管粘附分子的表达,显示其可能具有抗炎作用。目前,CNP的抗炎机制尚不明确。第三部分研究以失血性休克后炎症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环节-内皮细胞活化作为切入点,建立脂多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化模型,研究CNP是否通过减弱内皮细胞活化发挥抗炎作用,并从致炎信号通路入手探讨CNP抗炎的分子机制,为下一步体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第一部分:合成胶体复苏液在体外和失血性休克模型中对血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实验中,雄性SD大鼠经腹腔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分离股动脉并插管放血,肝素抗凝,离心调整红细胞压积到40%后分成四份,一份作为空白对照组,另外三份分别与6%的羟乙基淀粉130/0.4(hydroxyethyl starch130/0.4, HES130)、6%的羟乙基淀粉200/0.5(hydroxyethyl starch200/0.5, HES200)以及琥珀酰明胶(succinylated gelatin, GEL)以5:1和3:1(由临床报道的血药浓度确定)的比例混合。37°C孵育15分钟后,离心调节红细胞压积至40%,测量红细胞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及聚集幅度,上层血浆用于检测血浆黏度。在体内实验中,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HES130组、HES200组及GEL组。本研究采用控量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分离股动脉和股静脉并插管,除Sham组外,各组大鼠稳定10分钟后开始放血,首先,在30分钟内,经股动脉以0.26ml/min速率放血,放血量约为30%的总血量,接着,从第30分钟开始以0.13ml/min的速率放血,放血量约为20-25%的总血量,并维持休克状态到65分钟。当大鼠动脉酸碱剩余值在-9mmol/L-12mmol/L之间时,HES130、HES200以及GEL组分别输注一倍失血量的胶体液,复苏2h后,取动脉血测量红细胞变形指数(elongation index, EI)、血浆黏度、聚集指数(aggregation index, AI)及聚集幅度(aggregation amplitude,AMP)。结果:在体外实验中,HES130、HES200以及GEL组血浆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HES200组血浆黏度明显低于GEL组,另外,HES130和HES200组血浆黏度无显著差异。体内实验中,相对于假手术组,输注GEL显著提高血浆黏度,而输注HES130和HES200都明显降低血浆黏度。HES130和HES200组血浆黏度无显著差异。体外实验中,全血分别与三种复苏液以3:1混合后,各组100s-1剪切率下EI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在其他剪切率下,各组EI无显著性差异。当全血分别与三种复苏液以5:1混合后,各组EI无显著性差异。体内实验也显示各组EI无显著差异。体外实验中,混合比例为3:1条件下,相对于空白对照组,GEL能显著增加AI和AMP。HES130和HES200组AI显著低于GEL组。HES200组AMP显著低于GEL组。对于AI和AMP,HES130、HES200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混合比例为5:1条件下,相对于空白对照组,GEL能显著增加AI和AMP。HES130和HES200组AI和AMP显著低于GEL组。对于AI和AMP,HES130、HES200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另外,各组在两种不同混合比例下的AI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混合比例3:1条件下,HES130和HES200组AMP显著高于混合比例5:1条件下AMP。体内实验中,各组AI无显著性差异。相对于假手术组,GEL能够显著提高AMP。HES130和HES200组AMP显著低于GEL组。对于AMP,HES130、HES200和假手术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HES200/0.5和HES130/0.4对红细胞聚集特性没有明显影响;而GEL能够促进红细胞聚集并显著提高血浆黏度。第二部分:合成胶体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比较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HES130组、HES200组、GEL组。采用控量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分离股动脉和股静脉并插管,除Sham组外,各组大鼠稳定10分钟后开始放血,首先,在30分钟内,经股动脉以0.26ml/min速率放血,放血量约为大鼠30%的总血量,接着,从第30分钟开始以0.13ml/min的速率放血,放血量约为总血量20-25%,并维持休克状态到65分钟。当大鼠动脉酸碱剩余值在-9mmol/L-12mmol/L之间时,分别以一倍失血量的胶体液进行输注,复苏2h后处死。实验过程中,检测放血前、休克后及复苏后2h的动脉血气。取动物组织检测肝、脑、肺和小肠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并检测小肠IL-6和TNF-α水平。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大鼠的基础pH,pCO2,pO2以及酸碱剩余值(base excess,BE)无统计学差异。失血后,各组大鼠的pH,pCO2,pO2以及BE值同样无统计学差异。相较于GEL组,HES130组大鼠肝、肺、小肠和脑组织中MDA水平都显著降低。相较于HES200,HES130显著抑制肝、小肠和脑中MDA水平,但是两组肺组织中MD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另外,在所有组织中,GEL和HES200组之间MDA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HES130组大鼠肝、肺、小肠和脑组织中MPO活性显著低于HES200组。在四种组织中,HES130组MPO活性都显著低于GEL组。而对于GEL组和HES200组,各个组织中MPO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相对于HES200,HES130输注显著降低小肠TNF-α水平。HES130组小肠TNF-α水平也显著低于GEL组。对于HES200和GEL组,小肠TNF-α水平无统计差异。结论: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相较于HES200/0.5和GEL,HES130/0.4输注降低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各组织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33ml/kg输注剂量下,HES200/0.5或GEL组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无显著差异。第三部分:C型利尿钠肽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化及机制研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CNP对LPS刺激下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CNP对LPS刺激下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粘附分子表达;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和NF-κB活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信号分子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应用荧光探针检测CNP对LPS刺激下HUVECs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LPS处理24h能够显著降低HUVECs活性,0.01、0.1及1μMCNP处理没有改变LPS刺激下的内皮细胞活性。1μM CNP预处理能够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selectin和E-selectin的表达。LPS处理能够显著增强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和DNA结合活性,而CNP能够显著抑制NF-κB p65的的磷酸化水平和DNA结合活性。LPS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内皮细胞中ERK1/2、p38MAPK及JNK的活化。CNP分别在15和30分钟时都显著抑制ERK1/2和p38MAPK的磷酸化。而CNP在检测的各个时间点都没有影响JNK的活化水平。单独抑制p38MAPK或联合抑制p38MAPK和ERK1/2磷酸化都能够显著减弱LPS引起的ICAM-1和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单独抑制ERK1/2不能降低LPS诱导的ICAM-1和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LPS处理能够迅速引起细胞内Akt磷酸化。与LPS组相比,CNP处理在15分钟时增强Akt的磷酸化,在30分钟时,CNP处理能够维持Akt的磷酸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能够逆转CNP的抑炎作用。另外,CNP能够显著增强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LPS处理1和3h能显著增加ROS水平。而CNP处理能够显著抑制LPS引起的ROS水平升高。结论:CNP可以通过抑制p38和NF-κB通路,清除ROS及激活PI3K/Akt/HO-1通路减弱LPS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化。在失血性休克救治中,选择合适的复苏液对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琥珀酰明胶能够提高血浆黏度,改善血流变特性,可以应用于失血性休克早期血浆黏度严重下降的患者救治。HES130/0.4抑制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可以应用于具有全身炎症反应发生倾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另外,CNP能够通过多个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提示CNP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休克药物,当然,这些还需要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的验证。本研究为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复苏液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并且为新型抗休克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
其他文献
本论文由序论、正文三章、结语、注释、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序论,包括选题原因、研究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内容。第一部分,对禁忌、人生观等概念作了
<正>十分感谢吴明副教授等对笔者刊发在《岩土力学》2017年第38卷第7期的文章"曲线滑裂面下有限宽度填土主动土压力计算"[1](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以及对文中的细节问题开展的
目的了解入伍新兵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制定科学的防病策略和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入伍新兵按年龄、地域和文化程度分组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随
基于星载SAR获取海洋表层流场,已经成为相关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本文分析了星载SAR系统反演海洋表层流场的技术发展,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基于顺轨干涉SAR技术和多普勒频移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也是培养造就新一代"浙商"的首要条件。本文通过把握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特征及面临的新挑战,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研
大肠杆菌基因敲除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其基因组的改造较以往更为快速、简单,尤其是Red同源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成熟。综述了几种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05名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
依据2011-07强壮前沟藻藻种培养实验期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其生消过程中各水色组分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在生消过程的始末阶段,以非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
本文主要论述莫言文学发展轨迹中的传统性因素、世界性因素,以及莫言写作在世界文学架构下的中国式小说写作经验与世界作家的互动。唐传奇、史传传统与话本等传统性因素的影响
“文化转向”热潮的兴起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的研究视域,研究者对翻译的关注从文本本身延伸至文本外的文化因素。作为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Andre Lefevere在其翻译改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