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教学(语文)视域下的文白之争指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应该如何处理文言文和白话文关系的争论。这场争论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教材的讨论,包括内容上的选文以及形式上的教材编排。具体来说,就是选何种程度和难度的文言文和白话文,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文言文和白话文应该分开编排还是合在一起。二是关于教法的讨论,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时间、精力应该如何分配以及在教学中人文性的部分应该怎样教,工具性的部分应该怎么教。三是关于学法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的层面,即知道、理解的层面;一个是习的层面,即摹仿创造的层面。文言文教学涉及到的是古代文化的东西,它是语境,需要理解、欣赏;白话文是交际的工具,需要运用、创造,这两个部分的定位不同,针对这一定位中学语文应该怎样教学。这场争论从世纪初的语文单独设科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深刻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而这其中,讨论最深刻,形成的成果最丰富的当属20世纪40年代的《国文月刊》。《国文月刊》由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和师范学院国文系联合主办,由朱自清、浦江清等文学家及教育家担任主编,众多大学教授、国文教育专家以及一线国文教师参与其中。它以“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这一问题为核心关切,在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及学法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不同于之前的讨论,《国文月刊》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场文白之争,并且关照到了中学生国文程度这一现实问题,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国文水平,为我们思考文白关系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历史经验。文白之争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时至今日,如何处理文言文和白话文关系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阴影仍然没有隐去,中学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反思历史,在理论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梳理,并结合当下,基于现实语境对文白关系进行再思。因此,本文以《国文月刊》为中心,梳理了其中关于文白之争的相关讨论,并对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文白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反思,形成了以下结论。一是教材方面,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范例和载体,不必过分纠结于教材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例问题,更应该关注的是借助教材这个范例教学生学会什么。教材可以适当扩大文言文的比例,这也与目前的教材趋势相吻合,而白话文的学习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二是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部分,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有所侧重,做到老师的归老师,学生的归学生。老师负责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人文性的部分更多的交给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三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定位和使命不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是理解、欣赏我们的固有文化,它是时间维度上的母语文化的传承;白话文是交流的工具,它是空间维度的语文交际。基于此,我们再去探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并回答现实语境下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