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此提供了应对老龄化和缓解养老压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社区为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基层社区和社区其他团体、个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针对社区老年人在衣、食、住、行、医、学、乐等诸多方面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的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各项福利性服务。近年来,为推进社区为老服务建设,各地方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规范,同时在资金、人员和设施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然而,在服务效果方面,接受社区为老服务的老年群体的服务满意度却整体偏低,服务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针对这种供需关系的偏差现象,尝试将“需求”带入分析的中心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政策的可及性与适当性,深入具体的社区案例,以上海市闵行区X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对该地区的老年人和社区为老服务机构或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基于沙琳和斯蒂芬·德沃鲁评价公共服务供需适配性的四项标准进行逐一的问题发掘,由此着力分析社会政策制订过程中如何未能及时回应需求者的真实需求,并揭示福利需求者的需求表达能力如何被湮没。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社会政策形成过程,这一政策形成逻辑,客观上导致福利需求者缺乏足够的需求表达渠道与诉求表达机制,直接影响到社区为老服务实施的社会效益。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为老服务相关的社会政策应当从“供给导向”向“供给-需求”导向转变,让老年人的需求成为服务设计和评估的重要前提,更有效而准确地感知服务需求,一方面应当创建老年友好的积极老龄化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应当构建“供给-需求”导向的社区为老服务政策的设计理念、政策框架和供给流程,如建立多维度的需求评估、进行动态的需求跟踪、完善沟通与反馈机制、将老年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纳入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运行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