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的便捷性、交易的低成本性等优势,有力地推动了传统金融的深刻变革,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变得参与度更高、中间成本更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和货币需求模式,并进而对我国的货币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客观的测度与分析。本文通过构造半参数局部线性可加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将互联网支付额度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考核变量纳入模型之中,将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分为三种:线性影响机制、非线性影响机制以及线性和非线性共存的双重影响机制,从更加新颖、更加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现阶段我国货币需求的双重影响机制及其稳态。实证研究发现,在M0、M1和M2三个层次上,互联网支付额度均能对货币需求施加线性和非线性的双重影响,其中,在M0层次,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非线性影响机制的函数形态呈现出以6.4为分界点的前半部分“M型”、后半部分“M型”,总体趋于递减的“波浪型”形态。货币需求量对互联网支付的可变弹性和总弹性则呈现出以6.4为分界点的前半部分“W型”后半部分“W型”的“双W型”形态,同时,互联网支付的某一正向冲击会在3个月以后对货币需求量的增长产生较为强劲且稳定的拉动作用,即互联网金融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在M1层次,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量非线性影响机制的函数形态呈现出“倒V型”,可变弹性函数则呈现出“V型”结构,给予互联网支付一个正向冲击后,货币需求量在前两个月内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后急速衰减,3个月后又实现直线式快速增长,极不稳定。在M2层次,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机理与M1层次相似,但是其非线性影响机制相对于M1层次而言更为复杂,互联网支付额度对货币需求量非线性影响机制的函数形态呈现出“两峰一谷”的“马鞍型”,其可变弹性则呈现出“W型”,给予互联网支付一个正向冲击后,货币需求量在前5个月内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后增速减缓。更为重要的是,非线性效应与脉冲响应效应相互叠加的结果为:互联网金融的某一正向变动,会引发货币需求复杂、持久且强劲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