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尽快进行经营思路转型,积极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央精神,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的工作目标应该以支持实体经济、严防重大风险、发展普惠金融为核心,将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增强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以及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作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但受经济下行期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政府背景客户等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的客户,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高风险望而却步。如何科学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用风险是当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为例,对大中型客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研究,探寻如何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建行吉林省分行大中型信贷客户贷款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存在问题包括一是客户未统一授信管理。建行集团存在多个子公司、建行内部存在多个业务条线,部分客户在建行集团内存在多重授信的问题。二是贷款风险集中度高。建行吉林省分行信贷结构中大型国企集团和政府类背景客户信贷额度占比过高。从客户信贷情况看,全行大中型客户中有部分客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三是客户风险识别形式化。部分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对借款人贷后跟踪检查分析不充分,未能从中察觉借款人的风险征兆。在对建行吉林省分行大中型客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和流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吉林省分行不能从建行集团角度对客户进行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二是客户信贷资源配给不平衡,国企和政府背景客户信贷集中度过高;三是信用风险贷后管理不到位,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上述问题对建行吉林省分行进行具体分析,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建立综合融资管理机制。完善建行系统内综合融资信息共享,掌控客户全系统融资授信情况,统一客户准入标准;二是精细化调整信贷资源规划。科学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关注信贷客户信用风险,优选重点行业、营销重点客户;三是提升风险预警与控制能力。通过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存量客户信用风险分析,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水平与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为大中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长期有效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