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巴西,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曝晒,忌高温,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近年来,四季秋海棠被广泛地应用于布置各种花坛、广场,但由于其不耐高温,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持续高温20-40天,露地栽培不易越夏,增加养护管理成本。本论文通过电导率法结合Logistic方程测定了六个四季秋海棠品种的高温半致死温度,之后选用四季秋海棠红铜叶耐热品种‘邦德布’和绿叶热敏品种‘乐图’为材料,研究了四季秋海棠红绿叶品种遭受38℃高温逆境的植物形态和生理生化差异以及花色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1.六个四季秋海棠品种的高温半致死温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如下:‘邦德布’>‘鸡尾酒’>‘幻想’>‘超奥’>‘舞会’>‘乐图’。由四季秋海棠红铜叶品种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均高于绿叶品种可初步推断:四季秋海棠红铜叶品种较耐热,四季秋海棠绿叶品种在相同条件下较不耐热。这与各个品种的热害指数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叶色可作为耐热性的一个判定指标。2.通过研究高温胁迫下红铜叶品种‘邦德布’和绿叶品种‘乐图’叶片的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比较了两个品种的耐热性。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邦德布’与‘乐图’相比,叶绿素a/b的比例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受到的抑制程度较轻,具有较高的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活性和较稳定的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花色苷含量也显著高于绿叶品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天线色素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受到高温胁迫的程度较轻,具有较高的热耗散能力(NPQ)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能够将过剩的光能耗散掉,受到的光损伤较低,而且光适应状态下PSⅡ的光化学反应能力受到高温胁迫的抑制较轻;两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A)的降低先由气孔因素引起后又有非气孔因素引起,但是‘邦德布’比‘乐图’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A)、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其受到抑制的程度较低。综合来讲,红铜叶品种‘邦德布’较绿叶品种‘乐图’耐热。3.研究了高温胁迫下红铜叶品种‘邦德布’和绿叶品种‘乐图’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邦德布’与‘乐图’相比,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受到高温抑制的程度较轻,具有更高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更高更稳定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胁迫后期仍保持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高温胁迫后期,红铜叶品种‘邦德布’与‘乐图’相比,具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值即具有较高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缓解了高温胁迫造成的氧化伤害。对于两个叶色不同的品种,其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花色苷和抗氧化酶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花色苷是否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这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