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人依恋是“个体靠近其主观上认为能够提供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稳定倾向和实质努力”。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在民族互动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基于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反观和思考而形成的对本民族(内群体)和外民族(外群体)的态度、信念、归属感和行为卷入,以及其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等的认同。以往研究证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和同伴交往会影响其民族认同,同伴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的方式,也是成人依恋亲密关系的主要情感来源。目前对于成人依恋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且在研究方法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研究多通过量表进行实证研究为主,甚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现象学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依恋和民族认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探究成人依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从高等教育管理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质性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以“局外人”身份进入研究现场,通过随机抽样与第三方介绍抽样的方式抽取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原始资料,并使用Nvivo10.0质化分析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类属分析(三级编码)得出研究结果。在量化研究方法上,选取《亲密关系量表》和《民族认同问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施测,运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依恋和民族认同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成人依恋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依恋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具有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呈现出Ⅰ-Ⅲ期渐进式发展。阶段一为成人依恋Ⅰ期,负性体验多,成人依恋呈封闭状态;阶段二为成人依恋Ⅱ期,负性体验减少,成人依恋呈半开放状态;阶段三为成人依恋Ⅲ期,正性体验增多,成人依恋呈开放状态。(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在性别、年级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1)在性别方面,安全型成人依恋男生多于女生,焦虑型成人依恋女生多于男生,回避型成人依恋男生多于女生。(2)在年级方面,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依恋回避出现分化,二、三年级的回避类型明显多于一、四年级;在依恋焦虑维度上,低年级焦虑类型明显多于高年级,且随着年级增高成人依恋焦虑呈现递减状况。(3)在民族方面,主要体现在维吾尔族、回族、苗族依恋回避和焦虑明显多于其他民族,维吾尔族依恋焦虑和回避最高,回族其次。2、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模式具有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呈现出Ⅰ-Ⅲ期渐进式发展。阶段一为认同本民族,隔离外民族(“你是你,我是我”),阶段二为认同本民族,隔离外民族(“我想靠近你”),阶段三为认同本民族,接纳外民族(“我们在一起”)。(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在性别、年级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1)在性别方面,男生在民族探索、确认和肯定三个维度上普遍低于女生。(2)在年级方面,随着年级增高,民族认同的维度均呈现递增状况。(3)在民族方面,维吾尔族、回族民族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民族。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模式随着成人依恋的阶段性发展产生解构与重构初始阶段:在成人依恋Ⅰ期,少数民族大学生负性体验较多,成人依恋呈现封闭状态,民族认同处于认同本民族、隔离外民族(“你是你,我是我”)的认同模式。解构阶段:随着成人依恋发展到Ⅱ期,此时负性体验减少,正性体验增多,成人依恋呈现半开放、半封闭状态,其民族认同处于认同本民族、靠近外民族(“我想靠近你”)的认同模式,此模式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解构旧的民族认同模式的关键过程。重构阶段:在旧的民族认同模式发生解构的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正性体验逐渐占据主导,成人依恋发展到Ⅲ期,其民族认同处于认同本民族、接纳外民族(“我们在一起”)的认同模式。4、不同类型的成人依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度产生不同影响(1)安全型成人依恋巩固对本民族认同,提升对外民族的认同。(2)不安全型成人依恋强化对本民族的认同,降低对外民族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