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德育课程的负向功能探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校德育被放在了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德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困扰着学校教育。一方面,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却甚微;另一方面,虽然学校也意识到了隐性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力量,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实施和改进,但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德育实效性的低下?学校在这样的现状面前只能束手无策吗?本研究试图从另一视角出发,以已有学者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挖掘出学校教育中隐性德育课程的负向功能,并力图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规避。本文内容主体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综述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从整体上把握隐性德育课程的实质和脉络。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从学校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管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蕴含的隐性德育课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挖掘出隐性德育课程的负向功能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   本文从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现状入手,对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撰写论文,以期发掘出学校教育中隐蔽的德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干预和介入,减少隐性德育课程的负向功能对学生道德的发展可能产生的阻滞作用。  
其他文献
在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加速转型的当下,中国的体育和电视事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体育和电视也终于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电视体育传播从此驶入了快车道。电
自“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建立之日,我国教育学者开始对教师教育进行探索,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教师教育不断的发展、变革。初期一直在学习他国的经验,分
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压力持续上升,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