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信体小说是与“五四”文学同步发展的新型文体,目前学界对此类史料的全面整理与研究近乎空白。本文首次发掘整理了现代文学三十年间公开出版的各类书信体小说的第一手资料,梳理其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分析它的文体及叙事特征,进而肯定它对于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现代书信体小说既与传统的文学书信有着深厚的渊源,又与西方书信体小说的翻译引进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激荡之下,书信体小说更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多样化的题材和突出的人文主题与同期其他类型的小说交相辉映,蔚为大观。从1921年庐隐《一封信》开始,书信体小说在二三十年代之交迅速攀至出版鼎峰,此后不久,由于时代对于文学要求的变化,加之其文体自身的局限,书信体小说逐渐走向衰微并日益淡出文学创作的视域。书信体小说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虚拟性、倾诉性和兼容性为其固有的文体特征;第一人称内视角叙事框架下,人物心理情感是文本结构的中心;追忆式的叙事时间,使文本表现出双重或双线的叙事特征,跳跃、倒错和嵌套为其常用的表现手法。追忆“五四”书信文学的背影,我们不仅收获了一份文学史的备忘录,而且还对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多了一分别样的希冀,这又赋予了本研究课题在文学史之外另一层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