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筛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病理生理阶段特异性的生化标志物,同时进行中医辩证,找出“易损证型”。将易损证型联合生化标志物,构建ACS患者的危险预测模型,通过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对预测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因胸闷、胸痛为主诉入住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心内科的疑似ACS患者90例,临床资料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即刻进行中医辩证,同时抽取静脉血,查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人胎盘生长因子(PLGF)、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新喋呤(Npt)、肌酐(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化验指标。次日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脂、肝肾功能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生化指标检测。给予每位入选患者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药(拜阿司匹林和/或氢氯吡格雷)、硝酸脂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II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调脂等治疗药物,同时均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合并糖尿病(DM)、高血压患者均给与相应药物治疗,所有入选患者用药前提均为没有相关禁忌证存在。对入选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根据CAG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A组)与斑块不稳定组(B组)。A组48例,男女比例为27:21,平均年龄60.5±5.3岁;B组42例,男女比例为29:13,平均年龄为61.4±4.9岁。记录住院期间及预后随访1个月的不良心脏事件。 结果: 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及血脂异常、高血压、2型糖尿病发生率、吸烟史、饮酒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781,0.879,0.796,0.796,0.791,0.787,0.749,0.845)。 2.斑块不稳定组的CRP、HCY、SAA、PLGF、sCD40L、Npt水平较斑块稳定组明显升高(P值均为0.00),有显著差异; 3.两组的Cr、BUN、HbAlc无显著差异性(P值分别为:0.16,0.69,0.10),无显著差异。 4.斑块不稳定组血瘀证患者占85.7%,斑块稳定组血瘀证患者占60.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7.15,P=0.01,<0.05)。 5.斑块不稳定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69.05%)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18.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 6.将斑块不稳定组的特异性生化指标及血瘀证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做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指标SAA、PLGF、sCD40L、Npt、血瘀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PLGF、sCD40L、Npt、血瘀证与心血管事件成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分别为2.007、0.171、1.722、2.070、3.116。 7.建立预警方程:Logit(p)=-4.798+3.408(血瘀证)+1.574(Npt)+1.868(sCD40L)+0.560(PLGF)+1.024(SAA)。 结论: 1、通过联合检测ACS不同病理生理阶段的生化标志物,筛选出特异性的标志物SAA、PLGF、sCD40L、Npt,作为临床危险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2、通过对易损患者辩证,辨别出血瘀证即为“易损证型”; 3、将血瘀证联合特异性生化标志物,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有助于对ACS住院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对ACS患者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