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门静脉血供的动态变化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1974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一组HCC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T的图像研究,观察HCC患者TACE治疗前后门静脉作为肿瘤引流血管及供血血管的动态变化,探讨TACE对肝癌的门静脉血供的影响及其对HCC患者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临床意义,并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探查HCC门静脉血流的特点。   方法:选取首次发现肿瘤的HCC患者42例,行前后两次TACE治疗,2次TACE治疗间隔时间约为2个月。所有肿瘤病理类型均为巨块型肝癌,肿块最大直径约为5cm-15cm。排除有肝外动脉血管供应肿瘤的病例,排除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病例,排除TACE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CT均未探查到血供的病例。所有患者于两次TACE术前3天内及术后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查找肿瘤周边及内部不同的血流信号特征,并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将所有肿块的血流供应分为4种:即无门静脉血流仅动脉供血、有门静脉引流并动脉供血、有门静脉供血并动脉供血及仅门静脉供血无动脉供血四种。分别统计两次TACE术前及术后7天不同血供方式的例数。两次TACE术前均行增强CT检查,根据肿块内不同的强化方式,分析、确定其血供类型,增强CT显示肿块的血供分三种类型:即无门静脉供血仅动脉供血、门静脉供血合并动脉供血、仅门静脉供血无动脉供血。分别统计术前及术后不同血供方式的病例数。通过增强CT判断肿块TACE术后碘油聚集形态的类型及计算肿块的坏死率,评估不同血供方式肿块的TACE治疗效果。TACE治疗时先将导管分别插到腹腔动脉及肝动脉行DSA造影检查,选择出肿瘤的供血动脉后再将导管插到目标血管,行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以上结果分别做统计学处理。   结果:   1.HCC的血流信号特征为:肿块内搏动的血流信号为动脉供血血流,肿块内连续而波动幅度较小的血流信号为门静脉血流,其中由瘤体外伸入瘤体内部为门静脉供血血管,由瘤体内流向瘤体外或瘤体内部门静脉血流与动脉血流伴行,但方向相反者为门静脉引流血管。   2.首次 TACE术前及术后7天门静脉参与肿瘤的血供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术前相比,术后门静脉充当肿瘤的引流血管的肿块数明显减少,门静脉充当肿瘤的供血血管的肿块数明显增加,并出现了完全由门静脉供血而无动脉供血的肿块。   3.第二次TACE术前术后7天门静脉参与肿瘤的血供方式发生了与首次TACE术前及术后相似的变化,即术后门静脉充当肿瘤的引流血管的肿块数减少,门静脉充当肿瘤的供血血管的肿块数增加,完全由门静脉供血而无动脉供血的肿块例数增加,但是这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首次TACE术后7天至第二次TACE术前即首次术后2个月的时间段内,门静脉参与肿瘤的血供方式出现了与TACE术前及术后7天相反趋势的变化,即术后2个月门静脉充当肿瘤的引流血管的肿块数增多,门静脉充当肿瘤的供血血管的肿块数减少,完全由门静脉供血而无动脉供血的肿块例数减少,但这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4.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增强CT对肿瘤的血供显示结果呈线性关系,提示两者显示肿瘤的血供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高度一致。   5.血供方式为无门静脉血流仅动脉供血的肿块肿瘤坏死率最高,而有门静脉供血的肿块肿瘤坏死率最低。   6.血供方式为无门静脉血流仅动脉供血的肿块碘油聚集效果最好,而门静脉供血的肿块碘油聚集效果最差。   结论:   1.HCC在经TACE治疗后肿瘤内门静脉供血增多,肿瘤内的门静脉可由TACE术前的引流血管变为术后的供血血管。   2.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内的门静脉由引流血管变为供血血管的动态变化提示TACE后经门静脉途径的栓塞化疗可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变化对HCC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影响。   3.彩色多普勒超声非常方便准确及时的提供HCC的门静脉血供的动态变化,为TACE术后HCC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中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sRAGE)的表达水平;分析sRAGE与白介素-8(Interleuki
第一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自身特性的初步研究目的:通过本实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并对其自身特性加以研究,同时为下一步明胶海
目的:本文旨在从人类脐带基质中分离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其表型特征和体外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方法:经家属同意取足月健康产妇的新生儿脐带用于本研究。无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