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之间一种合作关系模式,双方通过收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及服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也日益上升,这也进一步推动了 PPP模式在我国的引入及发展。通过PPP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还可以分担政府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压力。因此,该模式自引入以来,就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同时,对于社会资本来说,PPP模式不仅为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舞台,更为他们带来了有形的丰厚收益和无形的优良信誉。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PPP模式,将会成为激发我国市场经济活力,转变我国政府部门职能的又一有力抓手。PPP模式由于其特殊性,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资本量巨大、回报时间久、技术要求高、合作范围广等特点。由于PPP模式在我国推广和应用时间都比较短,存在着经验不足、研究不深、规范不明等问题。直至2017年,财政部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清理已经入库的PPP项目,才使得急速发展的PPP模式猛踩了一脚“急刹车”。根据PPP综合信息平台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底,清理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清理项目共计1695个,投资1.8万亿元。这说明PPP模式在我国的运作仍不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的内部控制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PPP项目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方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合作双方也往往是出了问题才想办法完善,所谓是“哪儿漏雨就补哪儿”,缺少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采用“股权融资+特许经营”复合型PPP模式的北京地铁十六号线项目为例,从合作双方的立场分别分析其内部控制风险,从项目立项招标到投入运营全过程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活动。本文首先从PPP模式在我国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明确项目在我国实施的制度背景。同时着力分析我国大规模清库现象发生的原因,其中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通过对失败项目的分析,总结我国PPP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其次,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北京地铁十六号线项目为例,首先分析该项目的项目背景以及投融资结构。随后,分析由于复合型新模式“股权融资+特许经营”的采用所带来的项目风险。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与社会资本两个角度出发,从项目立项招标到项目完工全过程对项目的各个内部控制点进行详细分析解剖,对项目流程的控制点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活动,防范并降低风险,进一步规范项目运作,保证项目绩效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