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在心智空间的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理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概念整合网络。一个完整的网络包括四个空间,人们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就是通过四个空间的相互作用和三个心智认知活动生成层创结构所获得的。“梅兰竹菊”自明代以来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既是诗人用以抒情的意象,也是画家笔下的宠儿。为了探索“梅”在诗歌中建立了何种意象,诗人又是如何借助该意象来抒发情感,本文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对“梅”进行意象分析,解读诗歌文本中如何通过“梅”这个意象传递深层意义。自唐宋以来,诗人多借四君子尤其是“梅”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追求“梅”内在的精神境界,从而赋予了其更多的精神意义。本文的分析以带有“梅”的宋诗为主要语料来源,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拟解决以下问题:(1)“梅”建立了哪些意象?(2)“梅”意象是如何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建立的?(3)通过对“梅”的意象分析,诗人在诗歌中传递了什么深层意义?通过对“梅”的意象的研究,基于概念整合框架的“梅”的意义建构过程呈现如下:(1)在概念整合框架下,诗句所传递的信息进入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中的抽象结构以及共有抽象信息被映射于类属空间。在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的共同作用下,输入空间中的元素被投射到整合空间。(2)通过四个空间和三个心智认知活动的运作,生成了层创结构,即“梅”在诗歌中所建立的意象。最后通过扩展,再获得层创意义,即诗歌深层次的含义;(3)通过对“梅”进行的意象分析,诗歌传递了诗人借“梅”所追求的内在精神境界的信息,以及将“梅”有限的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了永恒无限的追求。本文基于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对“梅”进行意象分析,同时,对“梅”意象所建构的诗歌意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概念整合理论适用于诗歌意象分析,有助于读者对诗歌以及诗人拟传递的内在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