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寺院钟鼓楼,是中国明清佛教寺院最为代表的对称楼阁建筑。在佛教寺院中出现钟鼓楼建筑之前,在宫殿、城市等其他类型建筑中,早就设置钟楼与鼓楼。但是,目前,对于宫殿、城市、佛寺钟鼓楼之间的相互演变关系,以及对于佛寺钟鼓楼的形成时期,尚未有系统而明显的研究成果。因此,本论文对于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建筑对设制度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特征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考察佛寺钟鼓楼制度的形成背景,主要对于宫殿和城市钟鼓楼建筑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以及对于佛教寺院内对称楼阁建筑的布局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考察佛寺钟鼓楼的形成时期,即对于佛寺钟鼓楼制度的始建时期及确立时期进行分析。最后,对于中国佛寺钟鼓楼实物现状进行梳理,然后考察佛寺钟鼓楼建筑形制与布局特征。此外,对于韩国佛教寺院钟鼓楼建筑进行简单梳理。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佛寺钟鼓楼制度的形成背景,可以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佛寺钟鼓楼形成的外在因素,是宫殿钟鼓楼制度的废止。之后,城市钟鼓楼和佛寺钟鼓楼,互相影响而发展,各成为明清城市和明清佛寺的代表布局方式;佛寺钟鼓楼形成的内在因素,则是佛寺内钟楼与其他楼阁之间的对称布局变化,即从“钟楼与经藏”对称布局开始,经过“钟楼与轮藏”和“钟楼与观音阁”对称布局,终于固定形成为“钟楼与鼓楼”对设布局。二、佛寺钟鼓楼制度的形成时期:佛寺钟鼓楼制度的始建时期推定于元末时期,佛寺钟鼓楼制度的确立时期推定于明代中期,即由明正统年间至明正德年间。三、佛寺钟鼓楼建筑形制与布局特征:明清佛寺钟鼓楼最为普遍的形式为,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式;上层为木制障日板壁,下层为砖墙;上层平面为面阔、进深各一间,下层为面阔、进深各三间。一般位于第一进院落内两侧,即山门和天王殿之间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