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实验性鼻窦炎中嗅黏膜形态学及嗅黏膜中Na+-K+-ATP酶表达的变化。【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制成鼻窦炎模型的时间长短分成不同组别,并根据术后时间的不同分成相应组别观察嗅黏膜病理及ATP酶变化。用化学比色法测量嗅黏膜中Na+-K+-ATP酶等的浓度变化,用细胞化学方法相对定量透射电镜下嗅黏膜及纤毛中的Na+-K+-ATP酶变化。【结果】随病程迁延上皮层纤毛脱落增加、炎细胞浸润、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坏死,固有层腺体化生、减少、纤维化。术后随时间延长黏膜上皮层和固有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Na+-K+-ATP酶在正常组与术后组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而与炎症组相比较相差显著(P﹤0.05)。透射电镜下,炎症时Na+-K+-ATP酶的颗粒变细小、颜色变淡、甚至消失,炎症减轻时此颗粒变粗大、颜色变深。【结论】实验性鼻窦炎中嗅黏膜中Na+-K+—ATP酶的表达降低,可能是嗅觉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