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审美意识形态》为中心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115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是人类渴望自由的心灵对羁束自由的现实世界的虚幻超越,审美是唯一能够给人类提供“诗意的栖居”的独特精神领域。然而,对于伊格尔顿来说,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美学,是特定时代和文化语境下特定群体的理论设定,不可能脱离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政治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艺术家唯美的救赎意愿在现实意识形态下显得苍白无力。伊格尔顿力图揭示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生的必然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矛盾性,探索审美话语背后隐藏着的和可能隐藏着的政治蕴涵,也即挖掘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   伊格尔顿无意于一般地对“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之类的问题进行探讨,他试图将美学置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揭露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寓意。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与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既可能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又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强有力挑战。   伊格尔顿强调审美与社会历史的关联,将身体作为审美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认为“身体”这个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具有“感性”的意义,而审美作为一种文化,是一种感性活动,始终与人的身体相关,是通过身体而发生作用的。“身体”既是一个美学的概念,又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审美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审美和意识形态对身体构建的过程。   伊格尔顿重点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审美式解读。伊格尔顿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在资本主义劳动异化条件下,感性生活在两个相反的维度上分裂并且两极分化,形成了两种审美主义:冷酷无情的审美主义和幻觉性的审美主义。在这里,身体遭到了严重的扭曲,身体的复合、异化的扬弃成为人们探寻的视点,也成为伊格尔顿理论的落脚点,在他看来,这种审美化的生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成为可能,并将其称为“人类最后的审美化”。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终志趣在于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一切不合理的人类社会政治秩序进行批判从而实现人类的解放。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伊格尔顿在展示革命以后美学的未来时却含糊其辞,对审美的人性解放作用也过于自信,过于远离主流政治并缺乏实践基础,因此其理论也带上了乌托邦色彩。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世界各国财务欺诈的丑闻频频发生,会计师事务所的侵权责任问题一直成为社会各界极大关注的难题。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施乐公司财务舞弊和世界通信会计造假
学位
基于科斯定理产生的排污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完善环境资源配置的环境措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化。它包括着排污权行政许可和排污权市场规制两部分,是公法和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