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能够指导庄2断块的方案调整和挖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庄2断块阜一、阜二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储层地质学、层次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分析微型构造的类型和特征,总结微型构造组合模式与油井生产的关系;论述沉积微相的类型、特征、沉积模式和演化过程;研究储层建筑结构,揭示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在纵向、平面、各微相内的分布特征;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剖析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主要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和认识:(1)系统地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重新调整了砂层组界限。(2)微型构造类型有小断鼻、小阶地、小挠曲;微型构造的组合模式有顶底双凸型、顶凸底平型、顶底双斜面型。具有顶底双凸型、顶凸底平型组合模式的油井累计油水比大,含水率低,生产情况好。(3)阜一段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为前缘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微相。阜二段为滨浅湖亚相沉积,发育砂坝、生物滩、鲕粒滩、灰质滩和滨浅湖泥微相;鲕粒滩和生物滩的含油性较好,生物滩挖掘潜力较大。(4)阜一段、阜二段发育25种类型岩相和9种结构要素。在三维空间上,砂体多呈多层式连通方式。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分为千层饼状结构模式和拼合结构模式。(5)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渗透率呈正韵律分布模式,孔隙度呈均匀韵律分布模式,含油性呈正韵律分布模式;河口坝砂体的渗透率呈反韵律分布模式,孔隙度呈反韵律—均匀韵律分布模式,含油性呈均匀韵律分布模式。河口坝砂体的孔隙度、渗透率最大,水下分流河道和砂坝的稍小些,砂坝体的含油饱和度最大;水下分流间湾和前缘席状砂微相砂体的孔渗性和含油性最差。(6)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胶结、交代、溶解和溶蚀作用等。碎屑岩的孔隙主要为粒间孔,其次为粒内孔和裂缝孔隙。总结出大孔粗喉型等5种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各小层层内夹层发育的数量和规模较小;层间非均质性呈中等—较强程度,全区隔层发育较好;平面非均质性总体呈中等非均质程度。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长期注水开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呈弱非均质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