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多边或区域性的贸易谈判中来。以WTO贸易谈判为代表的多边贸易谈判在近几年发展的尤为迅速,同时随着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性贸易谈判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边贸易谈判的不足。中澳在2005年5月开始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主要围绕着两国比较关心的贸易问题,像制造业、农业、能源等领域的相互合作与发展。其中,农产品贸易是两国谈判的重点。中澳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和依存性,这为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文主要就双边FTA谈判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以及两国的贸易优势。本文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由贸易区理论和关税同盟理论的基础上,对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比较了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两种合作方式下对成员国的不同影响,得出建立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更加有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澳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在定性分析方面运用了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双边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将对中澳两国贸易产生的影响,得出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两国都有利的结论。最后对中澳未来的贸易关系做出了预测,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两国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市场竞争、投资等方面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或者冲击,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出下面几个结论:一,由于中澳两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国之间贸易结构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的贸易结构使中澳两国的贸易产生互补性和竞争性。两国进出口的商品因国内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澳大利亚主要是出口资源密集性的商品,中国则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商品上。二,通过对两国贸易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大大增加两国的社会福利。随着两国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会更加频繁,促进两国资源有效配置,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中国国内巨大的原材料需求市场恰好满足了澳大利亚大量生产资源的出口需求,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农产品也增加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优化了澳大利亚的市场结构。三,通过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模型的分析发现,关税降低对于中澳两国的影响是不同的。关税降低对中国的冲击比对澳大利亚的冲击要大得多,这与中国较低的进口商品需求弹性有关。四,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有弊,对两国的市场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而两国应积极建立有效的损害补偿的有关机制,以应对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良冲击。另外,中澳之间不仅要发展产业间贸易,更要促进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这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最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两国可能的贸易争端的发生。在双边贸易争端出现时,应注意沟通和相互协作,根据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方的贸易争端。
其他文献
产业支点是指呼包银榆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与经济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区位路径选择和对外贸易现状相融合的交集。2015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预示着外资银行将在我国金融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主因子分析法对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