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的医学著作,由于具有完备的理法方药而被誉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六经辨证之法是后世医家理解体身生理、病理,开展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伤寒杂病例》成书以来,无数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注解,阐释他们对六经辨证的理解。在古今医家的论述中,对于前五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的看法基本一致,但惟独对六经辨证最后一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存在异议,难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在建国后,各个医家曾展开针对厥阴病的大讨论,论述自己对厥阴病提纲证、主证、病机、治法、方药的观点。但由于临床实践各异,对厥阴病的诸多问题未能形成统一的观点,无怪民国时期中医大家陆渊雷称“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厥阴病是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病情危重,明晰厥阴病的内涵及治则对中医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近代李可老中医多年来救治急危重症的经验,总结其学术思想,并用以分析《伤寒论》厥阴病,尝试破解厥阴病“千古疑案”。方法: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总结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明晰其提出的将郑钦安“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与彭子益“圆运动”相结合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并用以分析六经辨证及厥阴病。从阴阳、五行、十二经脉、开阖枢、标本中的角度明确“厥阴”的内涵。在总结前人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厥阴病的提纲证、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继而附以成功救治的厥阴病病例,并加以分析,最终总结出厥阴病的救治方法。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在建国后,我国众多中医大家在总结前人经验、遍览古籍的基础上,加以自身临床实践及思考,曾展开针对厥阴病的大讨论,论述自己对厥阴病提纲证、主证、病机、治法、方药的观点。各个医家各抒己见,为探索及明确《伤寒论》厥阴病的定义、生理、病理、病机、治则、方药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第一部分对各个医家的观点进行总结。众医家在论述厥阴病篇的内容时,或认为篇中的56条条文已经可以完整的表述厥阴病的内涵,或认为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结合后世医家的经验对厥阴病篇进行补充,或认为厥阴病篇为杂凑,真正厥阴病已无迹可寻。若论厥阴病轻证,如蛔厥之乌梅丸证与手足厥寒的当归四逆汤证等足厥阴肝经所过部位出现的疾病,经历代医家实证积累经验,多可药到病除,但若再结合厥阴病危急重症,以及厥阴病自身内涵、厥阴病篇其它条文来说,各医家各执己见,难以达成共识,难以找到贯穿厥阴病篇的主线。各医家对“厥阴”二字的认识都赞成“阴极生阳”说,认为厥阴阶段是疾病发展的转机,病至此刻,阴极终会转阳,病情向愈,但也有医家提出,如此言论岂不是指病越重越好?!对于厥阴病的主证,部分医家认为当以326条提纲证为主,或加上337条“厥证”,也有医家认为《伤寒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研究《伤寒论》一定要联系《黄帝内经》中的内容,对于厥阴病来说,厥阴为病,不仅会出现寒热错杂,也会出现“舌卷、卵上缩”等症状,尤其是典型症状——“昏厥”。对于厥阴病的治疗,大部分医家认为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其寒热错杂证的主方,但也有医家认为厥阴病的治疗当结合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结合伤寒学与温病学,互相借重,以挽救垂死生命。对于厥阴病中的“厥利呕哕附”,部分医家认为当删去,部分医家认为应保留,此为仲景有意置于此处以鉴别厥阴病。由以上论述可知,厥阴病确实为“千古疑案”。在中医史上,不乏能够起死回生的临床大家及案例记载,若不能明晰厥阴病的内涵,中医对于急危重症的治疗将只是停留在传说阶段。只有明确厥阴病的对治方法,才能使得中医“起死回生”得以复制。(二)近代中医临床大家李可对厥阴病的救治有着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医ICU”,他一生潜心《伤寒论》六经辨证,提倡将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与民国初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创始人彭子益二者的学术思想相结合来看待六经辨证。本文第二部分在总结郑钦安与彭子益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凝练出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总结出他对六经辨证理法方药的观点。郑钦安是清末伤寒大家,年轻时学医于儒医兼通的刘止唐,曾学习《内经》、《周易》、《伤寒》诸书,郑钦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在医学方面的造诣超过了其师刘止唐。郑钦安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温病学派流行,大多医生不辨阴阳,无论患者所患何病都用寒凉药物治疗,导致变证、坏证的发生。郑钦安为针贬时弊,根据《内经》、《周易》、《伤寒》等书立论,提出很多扶阳理论,用之于临床,皆随手起效,被人尊称为“火神”。通过临床实践,郑钦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并著书立说。其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被后世追奉为“火神派”开山之作。郑钦安认为医易同源,尤其重视坎卦,他认为:“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又曰: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解之。”如其所述,郑钦安在临床辨证当中重视辨阴阳。他认为:“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而在阴阳二气当中,郑钦安尤其重视“阳”的作用,认为阳气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人身立命就是靠着“坎中一丝真阳”。郑钦安的学术思想根植于伤寒学说,在临床中能将《伤寒论》各方剂灵活运用,他提倡根据六经提纲证来判断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进而运用六经主方及变方。在《医法圆通》中,做图列举六经用药图,及六经主方运用圆通之法,使六经辨证不仅仅运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一经圆通之法论述,六经辨证亦兼可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彭子益是民国初期著名白族医学家,在总结《周易》及河图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圆运动”的概念。“圆运动”有着强烈的模型化思想。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天地与人相同的正是脱胎于《周易》及河图的一气周流圆运动。它将人身阴阳、气血、十二经脉都融合在一气周流、生长收藏上,将中医的生理、病理也都融合于内。彭子益论述的十二经气圆运动将十二经脉分成六对各自自成一圆运动的经脉对来解读人身气机变化。彭子益尤其重视脾胃这一后天之本的作用,他认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临床实践中,应该分辨究竟是轴的问题还是轮的问题。对于治则而言,可以通过轴的运转来带动轮,也可以通过轮的运转带动轴。在这一模型化的系统中,将六经辨证的方药放置在升降浮沉中,以升降来解析六经辨证的理法方药便可由博返约、执简驭繁。李可老中医认为,郑钦安重视“坎中一丝真阳”,所论为先天肾气,而彭子益“圆运动”学说更重视中气的旋转作用,也就是后天胃气。临床当中应当将二者的学术思想相结合,以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共同构成的混元一气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伤寒论》六经辨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李可老中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他秉承郑钦安对阳气的认识,认为阳气对人体的作用至关重要。“一切阴(四肢百骸,五官脏腑,津精水液),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唯独阳才是灵动活泼,生命活力。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同时李可老中医秉承彭子益的学术思想,高度评价中气对人的重要性,尤其是急危重症的治疗当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身气机每日都在生长收藏当中,而其发生作用的根本在于中气左升右降,斡旋于中,中气之根本又在于先天肾气。李可老中医临床当中重视先后天两本。认为凡病皆为本气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当中也应当找准人身虚损之处。他重视六经辨证的理法方药,认为六经辨证之法可以治百病。六经辨证所载的三阴三阳辨证之法,是根据人身本气来转归的,人身正气足的,患病之后邪从热化,即为三阳病,若人身正气虚弱,患病之后邪从寒化,即为三阴病。而厥阴病危重证正是元气虚弱至极,阴竭阳亡,阴阳离决之时。(三)在总结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厥阴”在不同中医系统中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厥阴病的定义,并提出治法。以阴阳而论,“厥阴”为阴极转阳之态势;以五行而论,“厥阴”(或者说“足厥阴肝经乙木之气”)为五脏中肝木所禀赋的升发之力,亦代表了五脏中肝的相应生理功能;以标本中而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厥阴从中化”,体现了厥阴及与它相表里的少阳之间的作用,“厥阴”功能正常发挥,才有少阳的“少火生气”,人身才有生机;以开阖枢论,厥阴主阖功能正常进行,三阴三阳正常开阖枢才可顺利进行。“厥阴”所体现的正是自然界及人身的升发之力。通过总结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探明他倡导的郑钦安“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与彭子益“圆运动”相结合的中医辨证体系的源头。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总结出人身立命的根本在于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共同构成的混元一气。运用其学术思想认识《伤寒论》六经辨证、认识“厥阴”、认识厥阴病的内涵,从而明确厥阴病产生分歧的原因并阐释对厥阴病的看法。经前人总结、实践,厥阴病阶段的症状特点为“昏厥”、“舌卷”、“卵缩”、“厥”,而其中“昏厥”是最为主要的一个症状。因此,重新确立厥阴病主证为“昏厥”才可使厥阴病的辨证和救治更加有法可依,使《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更加完善。人身气机一气周流,若生长收藏乖乱,人身即患病,厥阴病表现出的寒热错杂与此相关。因此治疗中需要找到“一气”运行失常的原因所在,继而进行治疗,并非单纯的以温药治下寒证,以清热药治上热证。这也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表象的原因所在。中医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开阖枢、标本中等多种对人体的认识方法,《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之法将各个系统相互贯穿。当人身患病时,各个系统之间常相互影响,因此,形成了疾病发展的不同的线路,明晰各个线路才能见病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章节中,“呕哕下利”条文的存在表现出了这些复杂线路及相应的治法。因此,这些篇章并非杂凑,《伤寒论》条文都是为了使人明确各个线路的内涵、病机而设置。结论:通过分析厥阴病的相关内容,总结出厥阴病危重症的临床分型为寒厥本证与热厥变证两大类。对于寒厥本证,人身一派寒象,治疗当用李可老中医所创的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恢复人身和合一气。对于热厥变证的治疗,应当在顾护天后天两本的基础上,注意截断厥阴病寒厥本证与热厥变证的发展,使用破格救心汤或者附子理中汤,同时合用截断厥阴热厥变证发展之势的乌梅、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