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运甫,1933年出生,江苏南通人。是我国著名装饰艺术家、公共艺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公共艺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倡导者。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工艺美术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历程中在水粉绘画艺术方面;彩墨画艺术方面;装饰艺术研究与创作方面;公共艺术方面、艺术教育理念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代表艺术理念是“大美术”观念,强调艺术不同门类的广泛汲取、综合运用。代表作品有水粉画《水乡》、《夏日闲话》;人民大会堂大型彩墨画《荷塘》等;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大楼大型壁画《巴山蜀水》、中华世纪坛壁画作品《中华千秋颂》和《日月光华》、燕京饭店历史题材壁画《智慧之光——历代艺术集锦》、建国饭店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北京地铁站《中国天文史》等。主要出版了《袁运甫画集》、《袁运甫壁画、水墨画集》、《袁运甫论水粉画》、《袁运甫彩墨画》、《袁运甫线描集》、《智慧之光——袁运甫的艺术》(外文版)、《袁运甫艺术壁毯》等个人作品集,此外还著有《装饰绘画散论》、《袁运甫悟艺录》等理论文集。今天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已把袁运甫推向一个重要的位置。他宽宏浪漫的情怀和对艺术教育固有的深沉的使命感,早已把艺术视为民族事业。他内心燃烧的艺术激情从不困惑与退缩,乃至他的学生常被他热情、朝气的敬业精神和超前的艺术思维所鼓舞。1949年16岁的袁运甫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学业于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庞薰琹、倪贻德等大师。三年后(即1953年),随学校北迁转至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54年美院毕业后曾在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短暂的美术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1956年成立时,袁运甫调入该校任教。一直到以后合并至清华大学。袁运甫经历过杭州国立艺专、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及至今天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不同院校得到了不同教育和锤炼。既具备扎实的中西绘画功底,又做到了兼容并蓄、学贯中西、自成一派。在诸多艺术领域均有涉猎和建树。艺术创作初期袁运甫以水粉画实景写生为主,到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沿海等地创作了大量风格清丽的写生作品,这些题材虽然局限于当时环境,但仍具求新、求变之探索。50年代末至60年代,袁运甫积极参与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和实验。大量运用用高丽纸画彩墨画,同当时的画家们一样,在技法上亦做了融汇中西绘画技法之探索。“文革”期间,袁运甫下放河北,与画家吴冠中在劳动间隙,创作了大批反映农村生活以及表现大工业题材的水粉画作品。时称“粪筐画派”。70年代后期,着力于壁画艺术创作和研究,自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创作起始至今,已完成了数万平方米的壁画作品。80年代后,公共艺术成为袁运甫关注的领域,并创作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大量代表力作,期间进一步完善了“大美术观”的艺术理论和装饰艺术教育体系。袁运甫的艺术追求与成就始终促进着民族现代艺术的积累、演化和成熟。虽然袁运甫经历了特定时期所给予的机遇和局限,但是作为一名探索者始终不曾改变方向。他的艺术道路的探索历程也折射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现拟以我国近现代艺术文化环境为大背景,从袁运甫的艺术人生、不同作品分析及艺术理论、教育理念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其艺术理念和艺术教育发展进程及公共艺术事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