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臣民”到“公民”的启蒙——以《新民说》为核心的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希求通过对国人的政治启蒙来塑造近代公民,完成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型,进而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中国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新民”理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他的新民思想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运动的高潮。其实质就是阐述公民的内涵和如何培育新型公民的问题。 在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国家,发展基层民主。必然要求公民树立正确的公民思想。而近百年的中国公民的政治启蒙,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通过研究最初的新民思想,可以更清晰的分析我国公民的政治人格的形成路径及其源头。从而为如今公民文化建设,提供新的经验和寻找新的途径。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这是研究的资料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为什么选择启蒙“新民”来救国,即阐述新民思想形成过程,新民思想在梁启超整个思想中的地位,以及育新民的目的。第三部分先分析了梁启超新民思想的逻辑起点,即他的“动”的哲学观、天演思想;对国民的认识;以及“群”的理念。进而从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国家思想、权利和义务、进取冒险精神与尚武、自治、政治能力等方面,具体论述梁启超的新民思想,通过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论述与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国传统社会的臣民的劣根性以及在近代民族国家中对公民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的的基本要求。第四部分介绍梁启超培育新民“兴民德、启民智、开民力”的具体途径和措施,通过这些方法大力的宣传了新民思想,不仅批判了封建制度,也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革命运动准备了力量。第五部分对新民思想进行评价,并且与现实相结合,对当代社会主义公民培育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特点运用政治学的观点解读新民思想。尤其在国家思想、自治、公民政治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尝试从民族国家形成的角度出发,认为通过梁启超的倡导和宣传,提高了国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性,进而为其合法性打下了基础。同时,本文也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学者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对军婚进行特殊法律保护是我国的立法传统,符合我国的国情,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军婚的刑事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刑法第259条第1款破坏军婚罪。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该机制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国家在非附件一国家投资实施温室
随着义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建立了以县(区)为主的教育投资保障机制,义务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本文首先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体制中,“服务贸易原产地”是作为一个基础理论问题而存在的。但在此问题上,由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文本界定的含糊不清以及争端解决实践的缺位,导致对此问
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历程的考察,探讨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政府治理的主要经验和基本模式。本研究讨论的基本问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中国知识产
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植根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是一定时期文化的反映。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下属概念,要对其了解或探究,必须以对当时的文化的了解为前提。在文化的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