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迫于各种因素背井离乡,处于有家而不能归的状态,他们对祖国和故乡保有强烈的情感,保持着回家的渴望,他们被统称为离散群体。但是,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旅游活动变得愈发便捷,跨国间的活动也愈发频繁,这些离散群体回到故乡的旅游体验和对故乡的地方感知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在全球各地散布着上千万的华人华侨,因此在跨国主义盛行的今天,由华人华侨形成的侨民旅游成为了旅游市场中重要的一支,但是国内对这一旅游行为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不管是对旅游研究的进一步拓展,还是对旅游市场管理者能更好地管理这一细分旅游市场,抑或是对侨务工作者能更好地处理好华人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促进侨民归国旅游、发展,对侨民旅游的深入研究,都存在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空间。本研究选取侨民旅游为题,对离散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侨民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从地方感的主视角切入研究侨民旅游现象。首先,通过对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国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内的研究不足,并尝试为侨民旅游下定义:侨民旅游是指离散群体(华人华侨)出于乡愁、寻根或身份认同等动机,拜访故乡或其他与祖先遗产相关的目的地,搜寻家族历史信息并感受故乡文化的旅游行为。其次,从地方感的维度切入,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和层层编码,得到了侨民旅游者在地方认同(归属感、熟悉感、景观感知),地方依赖(习惯依赖,记忆依赖,环境依赖)和地方依恋(情感和延续行为)上的特点,并从文本中分析出侨民旅游者的几大特点:1.几乎每一个范畴和维度都存在多面性,在归属感上尤为明显;2.旧事物或是习惯的事物(如美食、老友、故居)是侨民与故乡保持熟悉感的纽带,因而侨民也会因为这些事物的变化和消失而产生陌生和疏远感;3.普遍上,侨民对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悠久的历史,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在国家尺度层面上的,而非家乡的层面;4.在整个地方依赖的维度下,华人华侨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依赖倾向;5.对于华人华侨的情感表达和延续行为,会伴随着不同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而表现出差异。再次,通过问卷分析的定量研究,研究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和游憩经验特征下的侨民旅游者的地方感差异,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旅游次数等因素对侨民旅游者的地方感仅存在较小的差异,而收入水平、移民代际、停留时间和出行方式等因素在地方感的各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且该差异性在故乡层面上比在国家层面上更为明显。笔者将差异性总结为三点:祖国地方感的同质性与故乡地方感的异质性;旅游目的的多重性;旅游过程的私密性。最后,通过半结构访谈的定性研究,研究了侨民旅游者的地方感形成机制,通过受访者表现出的地方依恋和身份认同感进行分类,最终呈现出4类不同的地方感特征,并通过进一步的内外部机制分析,分析了地方感各维度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机制,得出离散的身份作为内在因素,跨国主义作为外在因素,结合侨民旅游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影响了地方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