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和谐发展,政府制定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如何完成减排目标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共关注的焦点。为此政府出台了多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如征收环境税(包括各项排污费)、展开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等。本文将政府采用的各项减排政策分为两类:命令控制型减排政策和经济激励型减排政策,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经济激励型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但命令控制型减排政策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如见效快、力度大等,能在较短时期内解决环境问题。然后对经济激励型减排政策进行了分类:非市场手段和市场手段。非市场手段主要是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通过价格、税收、信贷和收费等手段,向使用环境的企业和消费者征收一定税费,迫使他们把生产的外部效应纳入其经济决策之中,环境税(庇古税)就是一种典型的非市场手段;市场手段就是通过买卖交易来实现污染物减排目的的一种手段,排污权交易市场(科斯手段)是典型的市场手段。借助理论模型,对我国的减排政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对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运用前提、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得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征收环境税更具有操作性、更能取得减排效果;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试点城市取得的巨大减排成效,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减排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和造成的原因。然后采用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模拟和分析,得出我国现行减排政策未能取得预期的减排效果。最后根据我国减排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实证模拟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有机统一的减排政策框架,为政府在今后制定减排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经验,逐步缓解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