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发生在老年,局限于肺部,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为慢性进行性致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病。由于其自然病程不能逆转、现有的药物治疗不理想,该病患者预后较差。而肺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IPF的唯一有效手段。在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围手术期,患者胸部的相关组织器官(包括自体肺脏、肺动脉、主动脉、心脏、胸腔以及植入肺脏等等)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这些组织器官的内部结构、组织形态、大小位置、生理功能的改变和对移植状态下机体的调适能力,往往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此,只有准确了解、及时掌握肺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相关组织器官的状况,才能有效地开展临床诊疗、改善患者预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raphy,CT)尤其是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HRCT),具有无创便捷、检查时间短、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高、显示人体解剖结构能力强等特点。本研究以CT为基本视角,对IPF患者肺移植手术前后胸部有关组织器官进行影像解剖学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IPF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的胸部脏器结构功能变化,同时进一步了解CT对于诊断和评估该类患者的价值与作用。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间,按标准遴选出接受肺移植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30例。在手术前后分别对30例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检查,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还进行了肺动脉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运用影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和分析诊断,并测量肺动脉干、升主动脉、胸主动脉等直径、心脏左右径线以及胸廓横径。同时,测量患者手术前后肺动脉平均压。重点研究肺移植围手术期胸部CT影像解剖学表现,以及手术前后胸廓、心脏、肺动脉干等CT影像变化、肺动脉压变化和术后生存率情况。结果:1.术前胸部CT影像具有IPF肺部典型阳性征象(如:蜂窝改变、小叶间隔增厚、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网状线等等),且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主要分布于自胸膜下、肺基底部,并逐步发展至弥漫性肺内病变)。2.术后胸部CT影像呈现胸部手术后的非特异性阳性征象(需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合)。3.肺动脉干直径与肺动脉压存在直线正相关,术后肺动脉压、肺动脉干直径均较术前变小。4、术后CT心胸比例、胸廓横径较术前变小。5、在本次研究中,单侧肺移植一年内生存率高于双侧肺移植。结论:1、CT对肺移植手术治疗IPF患者的明确诊断、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价值。2、对肺移植围手术期的IPF患者,CT不仅可以了解其移植肺工作状态,而且可通过手术前后影像解剖学直观对照,了解自体组织器官(未移植侧肺脏、肺动脉、心脏、胸廓等)解剖结构、功能运动状态。3、CT肺动脉干直径(MPAD)测量,有助于对IPF患者合并的肺动脉高压情况进行无创性评价,对患者诊疗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