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文化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长城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古代人工工程中最杰出的的代表。本文是基于《长城》一书中节选部分的翻译实践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本书作者罗哲文先生对长城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长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是国内研究长城的历史地理专著,以生动的语言,简要介绍了长城的历史、结构及用途等,并介绍了几处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本文旨在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尽可能再现原文内涵和语言风格,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两方面论述了功能对等,并从词汇、句子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功能对等对译者翻译的影响,本文还在最后部分对本次翻译活动作了总结。在词汇层面,本文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术语翻译以及动静态词汇转换。本文将术语分为五类:建筑术语、技术术语、特殊术语、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并根据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还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影响下动静态词汇转换以及其翻译方法。在句子层面,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西方语言句法和语言使用者用语习惯。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了如何把中文句子转换成符合英语句法规则和英语使用习惯的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中文和英文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适当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句法上的功能对等,包括增词法、减词法、合并法、分裂法和调整句子顺序。在文化层面,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如何将包含中国文化内容的原文转化为英文,并分析了如何让译文读者理解其内涵。本文着重介绍了原文中的民间故事、民间俗语和古诗。最后,本文对整个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根据本次翻译实践本文主要总结了这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翻译实践的一些反思。本次翻译实践不仅是一个翻译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