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采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大鼠后肢悬吊所致的废用性肌萎缩及自然恢复的股直肌肌细胞的蛋白组学表达变化,从分子水平上初步阐明废用性肌萎缩发生机制,为进一步探讨废用性肌萎缩的分子机制及更好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后肢悬吊模型来建立大鼠废用性肌萎缩,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正常对照组(C)、去负荷悬吊两周组(S)、及去负荷悬吊两周后自然恢复组(R)股直肌总蛋白进行分离,通过TCA-丙酮沉淀法和直接裂解法提取蛋白,Bradford法定量蛋白,第一向为等电聚焦,第二向SDS-PAGE电泳,分别进行硝酸银染色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得到的凝胶图像通过PDQuest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差异点通过SWISS-2D PAGE数据库并结合大量的已发表的文献中大鼠骨骼肌的图谱对蛋白进行初步鉴定。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了大鼠骨骼肌蛋白组学的技术体系,为S组及R组的股直肌凝胶图像提供了Matchset。2.通过PDQuest软件分析,与C组相比,S组共发现了25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收缩蛋白出现下调的包括原肌球蛋白α、β链,MLC1型、MLC2型、Desmin、CAPzb蛋白、肌钙蛋白,R组中仅有MLC2型恢复到C组水平,表达上调的收缩蛋白是MLC3型与α-actin, R组中蛋白表达未恢复;代谢蛋白烯醇酶、肌酸激酶-M链、甘油三磷酸脱氢酶、碳酸酐酶Ⅲ、ATP合成酶p链和过氧化物酶6在S组表达上调,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下调;应激蛋白Hsp27、p20、Hspβ-6、αBcrystallin在S组表达上调,仅有αBcrystallin在R组中恢复到正常水平;运输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转铁蛋白表达在S组中下调,R组表达上调。3.悬吊两周大鼠股直肌即可出现明显的废用性肌萎缩,自然恢复两周不能使大鼠骨骼肌的蛋白表达得到完全恢复。研究结论:本研究已成功建立大鼠骨骼肌双向电泳技术体系,证明双向电泳技术可有效地寻找和筛选差异蛋白,从整体上分析肌细胞的蛋白表达变化。在本研究中,差异蛋白主要是收缩蛋白、代谢蛋白、应激蛋白及运输蛋白,它们的变化可能是导致骨骼肌废用性肌萎缩的标志,对深入研究废用性肌萎缩的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并未发现类似转录因子及信号转导类蛋白的表达,因此尚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