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就成为了讨论的热点。然而通过研究发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后,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使用的频次明显降低,学界由此产生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顶点”,而《资本论》则是马克思创作能力的“衰退和削弱”的观点。人为地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分割为两部分,影响了我们对异化理论的整体性理解,以及对异化理论的评价。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渊源的探析,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穆勒评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异化概念使用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克思并未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抛弃异化概念的使用,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异化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分析为起点,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进行了讨论,对早期关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循环论证问题进行了回应;《资本论》中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的三大拜物教的分析,深化了异化理论的理论内涵;《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工业分工的发展和机器使用的分析,为理解异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异化理论在《资本论》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后发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不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进行了延伸和进一步阐释,还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现象的过程中,揭露了物掩盖的社会关系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心理异化。无论是在理论深度方面还是认识逻辑上,《资本论》对异化问题的认识都上升了一个台阶,《资本论》的完成实现了马克思对异化理论认识的升华。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异化理论的发展,不仅在理论层面上为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还在实践层面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对当代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