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分析雷替曲塞腹腔注药对结直肠癌术后短期复发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今后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治疗提供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方法:在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来河北医大第四医院外二科术前确诊为Ⅳ期的结直肠癌(进展期)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6例为男性,34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处于46-79岁,平均年龄56.5±20.7岁。依据奇偶数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上述9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采用局部R0切除手术治疗联合术中雷替曲塞腹腔灌注的治疗方案,而对照组采用局部R0切除手术治疗联合术中生理盐水腹腔灌注的治疗方案。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实验组中,29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处于47-79岁,平均年龄55.9±19.8岁。对照组中,27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处于46-78岁,平均年龄56.8±20.9岁。经分析,两组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手术联合腹腔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头晕、乏力等全身性症状反应)、吻合口瘘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情况。在手术前、手术后三天,分别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检测血液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情况。手术后三个月分别抽取两组研究对象,检查血液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的含量变化情况。并对每例研究对象进行全腹部CT或者MRI以及肠镜检查癌肿病灶局部的恢复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90例研究对象采用雷替曲塞腹腔注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减少误差的发生,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每位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收集的数据均进行三次的测量,最后算出其平均值。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在进行结直肠癌局部R0切除手术后均进行住院观察治疗,在住院期间两组研究对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低热、头晕、乏力的全身性反应。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的不良反应均得以缓解,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住院期间两组研究对象均出现了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以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经过积极处理,两组研究对象出现的上述并发症均得以康复。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56%,两组研究对象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57,P=0.264)。3.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后血液生化指标情况对比分析在手术后第三天,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研究对象血液中的WBC、HGB、ALT、CEA以及PTL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两组研究对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对比分析经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后出现排气的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5.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后三个月血液肿瘤标志物含量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在手术后三个月,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对肿瘤标志物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研究对象血液中CEA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7,P=0.008);实验研究对象血液中CA19-9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78,P=0.000)。6.两组研究对象手术后三个月复发率和短期生存率情况分析手术后三个月,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全腹部CT以及肠镜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有转移灶进展或者远处转移的情况。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转移灶进展率为2.22%,对照组的转移灶进展率为6.66%,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转移灶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7,P=0.024);实验组的短期总生存率为100.00%,对照组的短期总生存率为95.56%,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短期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9,P=0.039)。结论:1.雷替曲塞腹腔注药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短期转移灶进展和远处转移。2.雷替曲塞腹腔注药后,患者未发生显著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3.雷替曲塞腹腔注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肝功能以及骨髓造血功能等影响不明显。4.雷替曲塞腹腔注药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CEA以及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