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领域的核心部门,其稳健运行对一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作为社会资金最主要的集散地,它一方面在危机中起着“放大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常常是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这一点已被历史上历次金融和经济危机所证实,刚刚过去的次贷危机更是最新的明证。而正是因为银行稳定极其重要,系统评估银行体系风险才成为必须。当前,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自由化向深处发展,金融开放下的系统性风险全球联动、银行改革中政府信誉的逐步淡出构成了新时期我国银行稳定的“双重约束”。如何系统、客观、准确地评估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改革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后危机时期银行体系稳定性评估为出发点,通过借鉴吸收FSAP框架中银行稳定性评估的技术和方法,定性、定量评估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演变趋势,即:首先,通过构建银行稳健性指标体系,从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率等几方面纵向对比历年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变动趋势;继而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估95年来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系数。研究认为我国银行体系在2003年之前是不稳定的,在03年后随着银行股改上市及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稳定性逐渐上升。而后,借鉴FSAP框架中对稳定性评估的方法,采用压力测试技术,通过构建CPI大幅上升、GDP增长率大幅下降这两个“危机情境”,考察极端冲击下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状况,研究认为在冲击下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出现下降,银行经营对宏观经济波动较为敏感。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论文从强化我国银行安全网角度出发,提出了从拓宽银行盈利渠道提高银行“金融富韧性”,到加强银行自身体制建设和完善银行外部监管安全网等几项提高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政策建议。全文结构按照逻辑路径层层展开,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回答,试图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银行稳定性理论研究框架,并将之付诸于我国银行监管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