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最终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和存贷款利率,其中存贷款利率作为操作目标是因为在所研究期间内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存贷款利率未实现市场化定价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有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M2、利率以及最新引进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最终目标通常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最终目标通常都比较稳定,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在本文所研究时间段内(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外汇占款等原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M2出现不一致。第二,中国“双规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不断成熟。第三,新出现了能全面反映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额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社会融资规模。 基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出现的上述变化,对货币供应量M2、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社会融资规模、信贷规模四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本文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准确及时地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调节,以有效地贯彻其货币政策意图;“相关性”是指被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着可预计的影响,同时会根据最终目标的变化作出调整,即存在对最终目标的“反应函数”,于是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只要将其选择的中介目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即可达到或基本达到其预先确定的最终目标。 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实证研究部分,首先用所研究期间内存款准备金及货币供应量M2数据计算货币乘数,并得知货币乘数基本稳定。接下来,本文根据在所研究期间内我国货币乘数变动较小对货币供应量影响不大的事实,抓住主要矛盾研究存款准备金变动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四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进行综合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M2的“可控性”最好,其次是社会融资规模,然后是信贷规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可控性”最差。 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GDP的“相关性”实证研究部分,利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相关变量进行综合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M2与最终目标GDP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信贷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GDP不具有“相关性”,而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于是企业获取贷款的直接价格,因而与GDP具有“相关性”。 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相关性”实证研究部分,利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M2、信贷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并不满足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关性”的要求,但货币供应量M2、信贷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存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反应函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将导致货币供应量M2、信贷规模、社会融资规模的明显减少,说明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不明确,同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会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做出调整,即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存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反应函数”。因此,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具有“相关性”。 对于货币供应量M2与CPI相关性较差的原因,本文利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货币供应量M2的增加会引起股票价格指数上涨,从而验证“非一致预期结构”假说的正确性,即公众对实体经济投资收益与证券投资收益的预期出现不一致,从而使新增货币通过各种途径流入股市,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M2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相关性”较差。 对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GDP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相关性”较差的原因,本文从我国“双轨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角度,认为由于在所研究期间内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缺乏联动机制,不同层次的利率之间不具有传导功能,最终造成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GDP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居民消费价格指CPI也具有弱“相关性”,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GDP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则不具有“相关性”。 最后本文研究认为:当前阶段,由于“双轨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存贷款基准利率缺少联动机制,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不通畅,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此情况下只有选择“可控性”最好及与GDP“相关性”最好的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的增加,社会融资规模的优势会更明显,目前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很好的可供参考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信贷规模在1998年以前曾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由于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M2的差距越来越大且出现了能全面反映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额的社会融资规模,因此信贷规模早已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会更加有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会增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有可能成为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