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海明威和福克纳公认的接班人,美国当代文坛的佼佼者,科马克·麦卡锡以其文学上的造诣获得了无数殊荣。《路》作为麦卡锡最新的作品,已让他获得了迄今为止职业生涯最高奖项,并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对这部小说的强烈兴趣,针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早在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就提出了空间形式的概念,标志着空间叙事理论发展的开端。法国哲学家昂立·列斐伏尔也就社会空间与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为空间批评打下了结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依据上述理论,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空间视角对《路》展开论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社会学和地理学中空间批评理论,以及空间形式的理论对小说叙事的空间性进行了讨论。作为对正文的补充,引言主要介绍麦卡锡的背景知识,对当今的麦卡锡研究进行综述。正文论述部分对应着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再现性空间”三位模型分为三个章节进行讨论:第一章对应“空间实践”,其概念内涵包括人类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形态下所对应的地点场所和空间特性,根据这一理解,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小说中的地理空间以及空间中人们在生存(生产)活动中所遇到的身份危机和道德理念冲突。第二章在对“空间表征”的理解基础上,讨论了麦卡锡是如何通过地理空间叙事来一步步阐述自己对于人-空间关系的新主张。麦卡锡提出的人与地理空间之间互动、互存的关系符合了感知地理学在列斐伏尔所提出的“空间表征”层面上的主张。第三章呼应了 “再现性空间”,“再现性空间”既超越了“空间表征”中麦卡锡的理性认识,也回归了 “空间实践”的本质,在本文的语境中可以理解为小说的空间化文本。结语部分总结了这部小说的空间性,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