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在《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o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韦利的英译本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在西方读者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文献在介绍《西游记》时多引用韦利译本。余国藩的英译本是世界首个全译本,该译本因其精确性和全面性而引起西方汉学界轰动,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原著精神的译本。国内外《西游记》英译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国外研究大多是主观印象式的评价,在分析中很少引用翻译理论。国内研究中涉及单个译本的论文最多,从对等视角出发的论文较多,很少运用描述性翻译学理论或翻译规范理论。在预备规范方面,趣味性是韦利选择英译《西游记》的主要原因,而文学性是余国藩在之前已有较多英译本的情况下仍选择英译《西游记》的主要原因。在母体规范上,韦利的翻译是幅度很大的节译改译本,余国藩的翻译是名副其实的全译本。在文本语言规范上,韦利的译本更强调动态对应,不太重视原文的形式,多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余国藩的译本注重形式相似和动态对应,多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初始规范方面,韦利译本注重可接受性,而余国藩的译本侧重于充分性。在韦利时代,中国翻译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次要的地位,因此韦利译本的初始规范是接受性,该译本的操作规范是缩写和分离,归化策略占主导。在余国藩时代,中国翻译文学在英语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因而余国藩译本的初始规范是充分性,该译本的操作规范是完整性和连贯性,多运用异化策略。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研究《西游记》两个英译本能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启示。因为该措施是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发起,初始规范应为充分性。在预备规范方面,作品和译者的选择应进行深入研究。产出充分的译本并不等同于一味地进行异化翻译。除翻译策略外,文本的完整连贯呈现也同样重要。本论文由七章组成:引言、文献综述、理论基础、《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的预备规范、《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的操作规范、《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的初始规范、结论。
其他文献
介绍了面阵CCD相机的径向畸变、偏心畸变模型,建立了用于非量测相机标定的扩展共线条件方程。引入了四元数姿态描述方法,利用单位四元数替代外方位角元素(ω,φ,κ)构建旋转矩阵,建立了基于单位四元数的相机标定数学模型。采用室内三维控制场对小像幅面阵CCD相机进行了标定实验,取得了优于0.2个像素的定位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