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颅内段颈内动脉钙化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明确颅内段血管钙化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影响,以便控制危险因素,协助诊疗,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病区的14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吸烟情况、入院时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情况、出院时NIH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值、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 RS)评分情况。按其在多层螺旋颅脑CT(Computed Tomography)上有无血管钙化,分为存在颅内段颈内动脉钙化的前循环梗死组和无颅内段颈内动脉钙化的前循环梗死组,简称钙化组和非钙化组。在多层螺旋颅脑CT的垂体窝层面上,测量钙化组患者钙化灶的最大直径,以最大直径1mm为界限,最大直径小于1mm的钙化组患者划分为轻度钙化组,大于1mm的钙化组患者则为中-重度钙化组。采用统计方法对不同组的基线资料、TOAST(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病因分型、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值及m RS评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1、研究中收集前循环梗死患者共141例,钙化组患者总计36例,非钙化组患者总计105例。钙化组与非钙化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入院时NIHS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方面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各组P值<0.05。2、钙化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18例(52.3%),小动脉闭塞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SAA)12例(38.9%),其他类型6例(16.7%);非钙化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7例(54.2%),小动脉闭塞型23例(21.9%),其他类型25例(23.8%)。对两组亚型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分析钙化组和非钙化组出院时NIH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值情况,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两组出院时m RS评分分析,钙化组中预后良好患者占38.9%,预后不良患者占61.1%;非钙化组中预后良好患者占80.0%,预后不良患者占20.0%;两组m RS评分存在差异性(P<0.05)。4、比较轻度钙化组与中-重度钙化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轻度钙化组为(3.90±2.02)分,中-重度钙化组为(7.44±4.52)分,两组存在差异(P值0.0108)。在TOAST病因分型中,轻度钙化组与中-重度组分型构成不同,轻度钙化组LAA占30%,中-重度钙化组LAA约占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5、轻度钙化组出院时NIH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值均值为(1.000±1.076)分,中-重度钙化组为(2.313±0.6021)分;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73)。对两组出院时m RS评分分析,轻度钙化组中预后良好占60.0%,预后不良占40.0%;中-重度钙化组中预后良好占12.5%,预后不良占87.5%,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在前循环脑梗死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是颅内段颈内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二、颅内段颈内动脉钙化的前循环梗死患者与无钙化的患者相比,神经功能缺损重,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较差。三、颅内段颈内动脉钙化程度越重,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越重,其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较前越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差,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