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发布以来,我国各地对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和建设大型水库、完成重要河流治理等项目上愈加重视,也进一步贯彻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各地水文环保局都对所属河流生态进行了实时的监测。因此,我们对官厅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桑干河、洋河、清水河的水质情况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阐明官厅水库及其入库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质污染程度,我们根据水库、河流的水文、地理状况等环境因素,共设立17个采样点,从2019年4月-2019年10月,分春、夏、秋三个季度,分别对官厅水库及其入库河流1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水样进行定量采集,并在现场利用仪器对河流的温度、流速、pH等指标进行测定。在实验室将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类甄别,并利用仪器分别测定17个采样点水样的TN、TP、CODMn、NH3-N、NO3-N和NO2-N的理化指标。根据测定的结果,我们将对官厅水库及其入库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体污染指标做生态学评价,并分析探讨大型底栖动物与水中各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1、本研究调查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3门5纲10科19属,共计1078只,其中软体动物捕获量最大为837只,占总体数量的78%,其次是水栖寡毛类为185只,占总体数量的17%,水生昆虫捕获量最少仅有56只,仅占总体的5%,优势种为扁螺、萝卜螺和水丝蚓三类。并且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59.0ind/m2,年均生物量为37.2g/m2,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栖寡毛类密度均是秋季最高,水栖寡毛类密度夏季时最低,或与水体中鱼类捕食有关;除软体动物外,水生昆虫和水栖寡毛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密度变化趋势相同,而软体动物生物量最大季节出现在夏季,原因应是夏季螺类体积较大,体重较重,导致夏季生物量最高;而水生昆虫密度、生物量的变化与部分摇蚊幼虫夏季羽化浮出水面有关。从各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种类、空间分布、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来看,各采样点生物量分布不均,种类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整体上来看,官厅水库及入库河流的生物丰富度较高,各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小。2、采集到的水样,在实验室里测定水中总氮、总磷、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理化指标,并根据我国饮用水评价标准,分别对各理化指标进行分类,得出各采样点水质结果,整体处于Ⅲ类和Ⅳ类水质,又根据各理化指标结果,分别对清水河、洋河、桑干河和官厅水库的水体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洋河水质较差,平均为Ⅴ类水质,而官厅水库的水体污染程度平均为Ⅲ类,水质较好;我们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操作,对各理化因子的主要污染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官厅水库及主要入库河流的主要化学污染因素为氮和磷。3、利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dM)、Pielou均匀度指数(J)、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耐污指数(BI)分别根据各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结果情况对各采样点的水体污染程度作出评价,结果显示除1号点污染严重外,其他地点水质污染程度平均为轻中污染,水质良好;并且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公式,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结构与各化学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联系,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生物量指标与TP、TN、NH2-N等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NO3-N对水栖寡毛类的密度、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氮源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水栖寡毛类的生长,不同的水栖寡毛类种类可以表示出水体的清洁状态水平;且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种类数与其余化学环境因子的联系性不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