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荔素(ACGs,Annonaceous acetogenins)是从番荔枝种子中提取的一类长链脂肪酸内酯化合物。其强效的抗肿瘤活性、独特的药理学机理以及能逆转多药耐药等特性使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其水中溶解度差、成分复杂、毒副作用大和治疗窗口窄等问题限制了番荔素的进一步应用。纳米混悬剂可有效解决药物因不溶于水而难于给药的问题,静脉注射后还可因EPR效应而具有对肿瘤的被动靶向性,通过对其表面进行配体修饰还能实现对肿瘤的主动靶向,因此有望突破番荔素抗肿瘤应用的瓶颈。第一部分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以及大豆卵磷脂(SPC)作为超分子自组装稳定剂制备了番荔素纳米混悬剂(ACGs-NSps)并对其进行体内外研究。采用搅拌-溶剂沉淀法成功制备了 ACGs-NSps,粒径和PDI值分别为144.4 nm和0.08,Zeta电位为-22.9 mV。ACGs-NSps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放方程,在PBS中可缓释72h(累积释放率为86.38%)。并且在人工胃肠液和血浆中均稳定,且在低于2mg/mL的浓度下几乎不溶血,同时满足了 口服和静脉注射的给药条件。筛选出最优的冻干保护剂是0.5%(w/v)的乳糖。MTT实验结果显示,ACGs-NSps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杀伤作用,且较溶液剂对HeLa和HepG2有更强的细胞毒作用,溶液剂的IC50分别为混悬剂的13.39和1.31倍。对H22荷瘤小鼠抗肿瘤药效研究表明,灌胃给药时,十分之一给药剂量下的ACGs-NSps与油溶液灌胃组的抑瘤率相似(P>0.05);静脉给药时,ACGs-NSps较油溶液组有更加明显的抑瘤效果(70.31%vs 49.74%,P<0.05)。第二部分将小分子叶酸结合在β-环糊精的表面,成功合成出了目标产物叶酸-乙二胺-β-环糊精偶联物(FA-β-CD),并与SPC联合作为自组装稳定剂制备了叶酸修饰的主动靶向番荔素纳米混悬剂(FA-ACGs-NSps)。所制得的FA-ACGs-NSps的平均粒径和PDI值分别为199.5 nm和0.07,外貌为光滑的球形。FA-ACGs-NSps在PBS(0.1mol/L,pH=7.4)中呈两相释放,146小时累积释放93.05%。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细胞摄取结果显示4T1细胞(叶酸受体阳性)对FA-ACGs/Cy5.5-NSps 的摄取效率显著高于 ACGs/Cy5.5-NSps(P<0.01)。MTT 的细胞毒结果显示:FA-ACGs-NSps对4T1的细胞毒性显著大于ACGs-NSps(P<0.05),然而对A549细胞(叶酸受体表达阴性)二者之间却没有这种差异。小动物活体成像组织分布结果显示番荔素纳米混悬剂表面偶联叶酸后能够显著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P<0.05)和肿瘤的靶向效率(P<0.001)。4T1荷瘤小鼠的药效学以及毒性评价显示:在同样0.4mg/kg的剂量下FA-ACGs-NSps相比于ACGs-NSps显著地增加了抗肿瘤疗效(68.76%vs 41.82%,P<0.05),且脾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利用叶酸-聚乙二醇2000-磷脂(FA-PEG-DSPE)为稳定剂制备了叶酸主动靶向长循环番荔素纳米混悬剂(FA-PEG-ACGs)。最终确定的处方为ACGs/FA-PEG-DSPE/SPC 质量比 2:1:1,制备成功的 FA-PEG-ACGs 粒径为 119.7nm,PDI 值为 0.20,Zeta 电位值为-23.0 mV。并且在 0.9%NaCl、5%Glu、PBS 还有血浆中均比较稳定。对HeLa荷瘤小鼠的药效学结果表明FA-PEG-ACGs的抑瘤效果十分显著,给药七次后停药12天内的抑瘤率均保持在70%以上且实验全程无小鼠死亡。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FA-PEG-ACGs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1.742mg/kg,并且小鼠的中毒症状和死亡率与剂量成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基于环糊精和SPC为自组装稳定剂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可以解决番荔素难溶于水、难于给药的问题。且通过叶酸和PEG的修饰能进一步提高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肿瘤靶向性,减少肝、脾等非靶器官对纳米粒的摄取,最终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为番荔素的进一步研究和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