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古城东南隅,坐北向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山西境内规模最大的文庙,其庙学分明、功能完备,主体建筑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是国内文庙建筑群中唯一的两座金代建筑之一,具有宋代建筑的秀美风韵。本文充分结合地方志以及现有学术研究,对平遥文庙历史变迁与建筑变革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将平遥文庙自资料有载的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今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六大阶段,解析其在各阶段形成的建筑规模。将平遥文庙在历史上曾与太子寺三次互迁其址的原因分析归纳为受古代风水学说、气候条件、县城整体布局以及周边宗教文化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利用地方志中文庙图考以及实地测绘的平遥文庙平面图,研究平遥文庙庙区居中、左右为学、前为文昌庙、后为书院的布局特点,解析其空间布局方式与道路流线形式,针对布局方式与其它传统文庙做以横向比较,分析它们体现出的等级、型制及主体建筑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另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建成的文昌庙区内,设有甬路将整个文庙建筑群体与城墙联系一体,促进文庙与城市间的空间交流,这种现象在国内现存文庙中实属罕见。平遥文庙大成殿以大斜梁代替补间铺作,此种做法不仅为现存金代建筑遗构中的孤例,而且为山西地区现存文庙建筑中的孤例。此外平遥文庙大成殿中使用的复合叉手、翼形栱、普柏枋等构件形式既展现山西木构建筑的地方特色,也体现出建筑本身的年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