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在翻译研究领域开始的文化转向,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而且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角度,使翻译研究不在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将翻译置于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勒菲费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翻译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必将受到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等方面的影响。《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中国有许多不同的译本,在众多译本中,李霁野和黄源深的译本较为有名,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理论为框架,对《简·爱》的这两个译本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的历史时代中,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对译者的翻译观点和翻译策略产生的影响在译本中的具体表现,并最终得出: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对于文学翻译批评至关重要,评价不同年代的译本时,应将译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纳入评价的标准,不应只考虑语言层次上的优劣。因为一个译本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年代,因此重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并大致勾勒了全文的论证结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简爱》在中国的翻译及相关的翻译研究。第二章充当全文的理论框架。它介绍了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以及三大操控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与译者和译作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角度深入的对比分析了《简爱》两个译本。第五章简要介绍了赞助人对《简爱》两个译本的影响。第六章即全文总结,作者总结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