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参观动线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我国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在温饱需求满足以后,对文化生活品质的需求逐步提高。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国内涌现了一大批博物馆建筑。但是博物馆的设计研究仍然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特别是分项研究尤其不足。 博物馆设计研究的分项研究涉及许多方面,其中参观动线研究是相当核心的一部分,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之一。该文的主要工作是提出参观动线研究的若干个方面,并总结出参观动线的设计原则,为博物馆参观动线研究的深入做探索性的尝试。该文的参观动线研究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定义、类型、范围的界定,和研究对象特性的分析。研究的对象是以实物为核心的博物馆,这一特征是现阶段大多数的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博物馆的功能、展示理念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作为参观动线设计原则导出的依据。 第二部分是援引博物馆学观众研究方面的成果。因为博物馆学观众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在博物馆学界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专业的研究,而博物馆的参观动线中观众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籍由观众研究的成果,从参观动线设计的角度,归纳出对参观动线设计的启示,作为设计原则导出的依据。 第三部分是对博物馆参观动线的分析。首先界定了参观动线的组成要素;其次归纳了动线结构的类型,并结合实例对放射式、线性式的参观动线类型的各个方面特性进行了分析;再次对动线的开放性、动线的认知这两方面特性进行了单独的探讨;最后针对研究范围的特殊类型——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参观动线,提出了2点设计原则,作为补充。在以上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参观动线的14点设计参考原则。 最后一部分是运用上文总结出的参观动线设计原则,分析了作者亲历的博物馆工程实例——乐山大佛博物馆的参观动线,总结经验得失。 该文的结论,评价了研究成果的意义,并综合论述了影响参观动线的设计的因素和设计的参考原则,此外,也对参观动线研究的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不同性质的城市其公共空间所承载的功能与特性相差甚远,但现在多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集中于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区域的保护与开发。相比较之下,对于新兴工业城市公共空间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同时,中国社会将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本论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本观,通过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
步行商业街作为城市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商业街改造、建设的热潮,但是收效甚微。如何让步行商业街走出困境,焕发出
自古以来,几何就和建筑有着紧密联系,它们都与空间有关。建筑建构空间,几何认知空间。正如几何学一词原意最早是来源于“测量土地”的意思。 而随着几何的发展,建筑造型也呈显
北京是我国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城市,一直到建国初期北京还保留着古代规划思想指导下建成的传统都城格局。旧城中的大量街道、胡同的历史可
城市规划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牵涉到城市、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心理等很多面,城市规划中主观和客观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客观环境影响着规划的思路,而规划的主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是一种崭新的建筑类型,是伴随国内高速公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二十年。同时,它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古代传邮建筑——古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社会机动车辆进入校园迅速增长,教职工开车上下班也呈上升趋势。同时,在我国的高校校园中,学生自行车拥有率也相当高,特别是
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用地结构、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不断变化,学校原有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中小学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我国在2003年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全世界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