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茶馆》是中国剧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三幕话剧组成。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晚期搬上历史舞台。毫无疑问,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像是一只傲霜的腊梅,吐着幽香,历经住了时光的考验。半个世纪里获得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喜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认知转向”是20世纪隐喻研究的重大转折点,这完成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他们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念隐喻”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与传统的隐喻研究不同,概念隐喻理论摒弃将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反之,将其视为一种认知模式。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隐喻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也给文学翻译带来了新的感悟。隐喻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大难点之一,但就其重要性和出现频率来说,对其它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关键一环。但是,国内外学者往往对就这一侧面的研究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本文将《茶馆》中的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1)结构隐喻,主要包括关于人、水和其他概念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主要指以“上”(shàng)和“下”(xià)二者构成的隐喻;(3)本体隐喻,主要指实体和实物隐喻、容器隐喻以及拟人化。文章首先就源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类和分析。其次,就隐喻翻译案例而言,我们提取文中最重要的隐喻结构式;描述和分析这些隐喻在翻译上的共性和个性;最后,针对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和语境是如何影响概念隐喻的功能上的变化,并指出两种翻译版本的得与失。《茶馆》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著品,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就其英文翻译而言,多涉及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但从认知角度分析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及研究则较为罕见。文中概念隐喻十分丰富,本文以加拿大翻译家霍华和中国本土翻译家英若诚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和比较这两位译者对《茶馆》中概念隐喻的翻译,从而为概念隐喻的翻译提供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采用微波还原技术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将rGO和Fe_3O_4粒子通过化学共沉淀法覆盖在预先镀银的空心玻璃微珠(HGM)表面,考察该复合粒子的结构组成和吸波性能。X射线衍射分析(XRD
针对工程中复杂板壳结构由于复杂性而无法采用板壳理论进行厚度设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板壳厚度优化设计方法。结合板壳理论和有限元理论建立了复杂板壳厚度优
文章讨论了人类圈、智慧圈、人类世及其关系.作为独立地球圈层的人类圈是以人类为自然实体的地球圈层,它是由需求圈、技术圈和思维圈构成的统一整体,它的研究拓宽和加深了人
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