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汾诸老的心态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wxl3554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汾诸老是金元之际主要活动在今天山西南部的一个作家群,他们经历了朝代鼎革的社会大动荡,亲身体验了惨痛的现实。入元后,或隐或仕,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文学创作比较典型地反映了金元之际文士的复杂心态。 心态的产生和变化是和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所以,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结合金朝末年的战乱谈河汾诸老的生平遭遇,以及他们生活时代的文化背景。河汾诸老生活的时期,蒙古铁骑大举南下,他们经历了汴京围困、哀宗出走、壬辰北渡、崔立立碑等事件。烽火硝烟,生灵涂炭,河汾诸老也颠簸流离。这些都在他们的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诗歌创作。第二部分是对他们心态的研究。河汾诸老历经国变,身遭磨难,产生了深沉低徊的忧患心态。他们忧患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忧患自己的艰难处境,更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的家国忧患,所不同的是这种忧患没有像其他朝代的遗民那样深重,与南宋的遗民相比,更是如此。他们大多数人都有隐居的经历,隐逸情结在他们身上显现无遗。幽独心态常常伴随着隐逸心态,追求志趣的高洁是隐士的崇高精神世界,河汾诸老也是如此,幽独情怀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河汾诸老,内心又涌动着难以抚平的进取心。于是,隐逸和进取的矛盾之情萦绕在他们心头。 河汾诸老的心态是一种典型的遗民心态,通过对河汾诸老心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金元之际这一动荡的年代中,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文士的心态有着历代文士的共同之处,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从而展现出金元之际文士的精神心理。
其他文献
西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使用西宁方言的主要是当地的汉族和回族。由于民族来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聚居习俗等诸多原因,西宁回民话与当地汉民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
在名家林立,流派纷呈的中晚唐诗坛上,张祜是一位性格和经历都很独特的处士诗人。他性情狷介,命途蹭蹬,然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其诗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张祜诗歌数量可观,题材丰富,风格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卡波特的小说《冷血》使“非虚构”文学创作盛行一时,后来其影响力逐渐扩散到全世界。而在中国,“非虚构”文学是在2010年由于《人民文学》的大力倡导才开
对于汉魏文学变迁的成因与表现,许多人进行过研究。本文从汉魏时期士人对“德”、“才”态度的变化角度来论述汉魏文学变迁的成因与表现,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士人如何随着儒学地位